![■韓國慶熙大學學生與浸大中醫藥學院師生合照。浸大供圖](http://image.wenweipo.com/2018/01/03/a21c.jpg)
昏黃的燈光、狹小的舖面、花椒的辛香、 薤白的刺鼻,一陣又一陣,隨百子櫃的開合聲而彌漫,白髮蒼蒼的老人兩指搭着病人的脈道,兀自低頭凝思......就似褪色的記憶,這大概是中醫的刻板印象。
不過,這不是我,我是一位修讀中醫的女生,和普通大學生一樣,我哈韓,我晚上有千百種理由容許自己晚晚不入睡,亦要趕無數的死線。今天,我就要將刻板的中醫與「大勢」的韓流混為一談。其實中醫與韓醫比你想像中近得多了。
早前,我有幸作為我校的學生代表,接待來自韓國慶熙大學韓醫交流生。我向來對韓國文化甚感興趣,略懂韓語,在為期兩周的交流中,大大加深了對韓醫的認識。
韓醫中醫淵源深
韓醫其實與香港中醫課程十分相似,從修讀的內容至治療用藥都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平日診所使用的針具,很多都從韓國入口。記得在前往餐廳途中,一位韓醫系的男生看到我手上的方劑學筆記,他竟說他讀的跟我毫無兩樣,但我的筆記明明是中文呀!我才發現原來韓醫學生也會使用漢字學習,也跟我們一樣,要修讀《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病理經典。
不過,他們沒有正規的漢字課程,需通過反覆複習才能讀懂漢字著作,所花的努力實在超乎所想,不愧是韓國的高材生! 雖然我們的學習內容相若,但中醫韓醫還是有不同之處。韓醫學生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中醫的脈診。他們對我的第一個問題便是「你們真的有把脈嗎?」無庸置疑,脈診在中醫有不可分割的地位,但在韓醫界裡卻是不太重要的一環,講義縱然會提及,但甚少於應診時使用。 所以遇到韓醫朋友千萬別叫他們替你把脈,不然就可能出現尷尬的場面。
進餐後,韓醫學生向我們展示一包真空包裝的棕色液體,並滿足地表示是他親手製作。稍有涉獵韓國戲劇的話,就會知道「韓藥」一詞,一包包獨立包裝的棕黑色湯藥,即撕即飲。可以將它聯想到平日在瓦煲裡倒出又苦又臭的中藥嗎?相比香港中醫,韓醫各方面發展較為成熟,所謂「韓藥」其實是代煎藥,由中央處理繁複的煎藥程序。韓國代煎服務十分普遍,方便忙碌的都市人看病。
反觀香港,雖然也有代煎服務,但並不普遍,很多人都表示聞所未聞。究竟煎藥麻煩費時這根深蒂固的觀念何時才能被改變呢?中醫的發展又何時才能如韓醫般成熟呢?
韓醫除發展成熟外,社經地位亦十分高。香港中醫一直不被重視,雖為大學六年制的全日課程,起薪點卻不及西醫的一半。甚至聽聞曾有極端例子以8,000元微薄月薪聘請全科中醫,卻需包辦內科診症、針灸、手法治療等,實在有辱中醫的專業知識及資格。
反觀韓國,韓醫地位與西醫地位平分秋色,家裡出了個韓醫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因此每當我告訴韓國朋友我修讀中醫時,他們都倒抽一口氣,驚歎道:?????! (醫生的尊稱)看着他們敬畏的眼神,我心裡卻只泛起一絲不忿與無奈。韓國把幾千年文化珍而重之,發揚光大,香港卻是愛理不理。在我們停下喘口氣時,人家早已一鼓作氣地前衝,抬頭時只見人家那小得快消失的背影,我們卻還要跟着別人的影子走,連跑的勁兒也沒有。
我熱愛中醫,源遠流長的幾千年文化蘊藏着古人無數的智慧,經過歲月的洗練,依然屹立。但到底何時才能看到香港中醫如韓醫般受社會重視的一天呢?我只能拭目以待。■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理學士學生 周昕駧
(標題和小題為編輯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