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百家廊】習近平和他的七年知青歲月

2018-01-04

鍾 倩

「平易近人,重情重義,這是我們家族對習主席的印象。習主席肩負重任,但他一直牽掛着跨世紀的老校友,使我們倍感親切和感動。」習近平主席訪問老撾期間,老撾革命前輩貴寧.奔舍那的女兒開瑪尼如是說道。當年,貴寧家的子女在中國讀書十多年,曾與習近平在八一學校同校,建立深厚情誼。習近平主席不忘舊情,與民同行,讀過《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後,我更深刻體會到他植入骨血的為民情懷。

對於知青生活,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很難擁有痛徹心扉的感受。作家史鐵生曾在《插隊的故事》中寫道:「有人說,我們這些插過隊的人總好念叨那些插隊的日子,不是因為別的,只是因為我們最好的年華是在插隊中度過的。誰會忘記自己十七八歲、二十出頭的時候呢?誰會不記得自己的初戀,或者頭一遭被異性攪亂了心的時候呢?於是,你不僅記住了那個姑娘或者小伙子,也記住了那個地方,那段生活。」陝北,這片神奇的土地,成為很多知青的精神初戀之地,習近平總書記就是其中知青之一。

1969年,不滿十六歲的他從北京來到梁家河,箱子裝滿了書籍,那是他的精神食糧。睡土坑、吃粗糧、過「五關」,即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語言關、學習陝北方言也是重要的功課。「別人是從零開始,習近平從負數開始」,他的父親被關在牢獄裡,「在實現人生價值的時候,別人做事從零開始,別人可以平地建塔,他卻還得墊平腳下的坑,夯實基礎,才能開始建塔。」飽受精神的苦悶,他不抱怨,不氣餒,崇學尚讀,勤勉勞作,打壩、拉土、挑水、挑糞,與群眾打成一片。條件艱苦,環境惡劣,他能苦中作樂,「昨晚看書至深夜,四周寂靜,頗有些世上皆睡我獨醒的味道。」半夜看書,臉上熏得都是煤油黑,餓了他就煮玉米吃,半生不熟。

他涉獵廣泛,從謝緬諾夫《中世紀史》到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從《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到國際政治著作克勞塞維茨《戰爭論》,從《史記傳》、《漢書傳》、楊榮國《中國古代思想史》到《靜靜的頓河》、《魯迅全集》等。他邊讀邊寫批注,且注重方法,他看書經常是幾本書同時看,有所對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較幾種說法的同異,也推敲作者為什麼這麼說。以《共產黨宣言》為例,他找來不同的譯本,分析其不盡相同的理解和各有側重的翻譯,在分析對比中真正學深悟透。為了找《浮士德》這本書,他曾跑了30幾里路才借到。

1973年,公社推薦習近平去上大學,由於家庭原因,他沒能被錄取。但是,命運從來不會辜負持續努力的人,他好事連連,公社團委批准他入了團,緊接着又批准他入了黨,延川縣委調他為社會主義路線教育工作隊隊員。用同齡人的話說:「習近平是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來之前他所在的八一學校解散,到了插隊農村他只能重新認識;1974年雷平生被延安大學錄取後,梁家河就剩下他一個知青,「他真是不容易不簡單。」書中有個關鍵詞,令我記憶猶新:錐處囊中。

當時父親被迫害,母親挨批鬥、遭審查,兄弟姐妹被扣上「黑幫子弟」的帽子,遠在延川的他沒有嚇倒,從未放棄讀書和勞動,辦縫紉社、開夜校、辦代銷店、修梯田、辦沼氣,群眾需要什麼,群眾想要怎麼辦,幹部就要帶着大家怎麼辦。群眾對他的親近和敬重,正是源自他心中裝着人民。曾有幹部下鄉在農民家吃派飯,麵條煮進鍋裡卻無柴可燒,女主人脫布鞋置入灶火,用力拉風箱才煮熟,「燒鞋煮麵」對他震動很大,立志辦沼氣,勇於開拓。

他敬老尊老,剛到梁家河時,張貴林的母親病逝,他進屋恭敬地祭祀鞠躬,悼念這位老共產黨員的母親,那是「文革」的第四年;在文安驛公社,遇討飯的老漢,曾是父親的警衛員,他解衣推食,將糧票和外套都給了老人,有人怕是騙子,他說:「我現在是個普通農民,他騙我什麼?」他去馮家坪公社開會途中,主動為馮俊德老人拉車,老人說:「我老漢活了70多歲就知道一個姓習的,就是我們陝北鬧革命的習仲勳。」當得知他就是習仲勳的兒子,老人逢人便說習仲勳的兒子幫我拉車。見到群眾有困難,父親習仲勳一定會伸手相助,背生病的老漢送醫院,為清潔工推垃圾車,習近平繼承發揚了父輩的精神。他淡泊名利,王燕生回憶說:「我們知青有一張合影,所有人都在照片裡,沒有近平,後來有人想起來他給咱們照的」;「再糙的飯近平也吃得香,再窮的人近平也看得起」,他清廉自潔,一次去聶瑞蘭家吃飯,他把糧票和錢壓在了碗底下,走後對方才發現;他善於做思想工作,猴兒和矮矮打架,習近平從中調解:「如果你們接受不了扣工分,我就把我的工分給你們,但你們必須做檢查。」兩人心服口服。如此實幹,他錐處囊中也是自然而然。

為群眾找丟失的豬,修建公共廁所,為社員治腿傷,同村的人也沒有他那麼着急...... 《史記.魯周公世家》中記載:「平易近民,民必歸之。」習近平心繫群眾、貼近群眾、真心為民,才會贏得群眾的厚愛。這種深厚情感蘊藏在陝北的方言中:「不管多苦多累,近平能一直拚命幹,從來不撒尖兒(偷懶)」,「習近平這後生的火真旺,要不怎能煮熟隨娃這顆『牛筋圪蛋』(頑固不化)」;這種黃土情結體現在他給梁家河村民四封回信中:「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大學問的地方,人生處處留心皆學問。」「陝北很苦,延安更苦,延川極苦,梁家河最苦」,最苦的七年插隊,為他繫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他從這裡讀懂中國國情,開啟青春之路;而有了「知青」這碗酒墊底,他也必能走遠......因為治國理政的根基就生長在這片土地上,因為「中國夢」的內涵就根植在廣闊的人民群眾基礎上,因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孕育在這基層實踐的豐富經驗中。

近幾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路遙、柳青。2015年兩會期間,他曾與曹可凡說和路遙當年住過一個窯洞。讀完這本書,我頓悟:他並不是指向具體哪一眼窯洞,當年延川縣住房好困難,所有幹部都是宿辦合一。他用「窯洞」教育領導幹部,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以窯洞勉勵文藝工作者:「像柳青那樣長期深入生活,與人民大眾同呼吸共命運,去書寫我們這個時代的《創業史》;像路遙那樣在《平凡的世界》中,用自己的青春與生命去完成歷史交付自己的神聖使命,『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像《山花》那樣植根於民眾,創作出深受人民喜愛、向上向善的優秀作品。」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