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地產 > 正文

港人六成收入作供樓

2018-01-29
■息口上升,不少業主選擇轉按避險。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息口上升,不少業主選擇轉按避險。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蔡競文)樓價逐年攀升,市場人士對「爆煲」的擔憂此起彼落,業界認為談爆煲仍然言之尚早。面對息口向上趨勢,轉按成為不少業主避險的途徑。經絡按揭轉介首席副總裁劉圓圓引述數據表示,港人每月供樓負擔比率為58.9%,與1997高峰116.6%相比仍不算高。政府嚴管下,經銀行申請按揭貸款需通過3厘壓力測試,即使加息後,相信短期內未有供款能力不足的問題。

劉氏續指,根據本月初金管局資料顯示,香港銀行體系結餘仍有約1,797億元,加上市場預計今個財政年度的盈餘或高達1,600億元,香港銀行體系及金融市場可謂相當穩健,即使香港將於未來加息,預料亦相當緩和,相信不會因為加息而導致樓市在短期內爆煲。港人置業需求強勁,在政府的多重辣招下,近年入市的買家多為自住,與1997年的環境相比大為不同,即使樓市下調,亦不會急着放售物業。

然而,近年有些發展商為買家提供的高成數按揭方案,並未設有壓力測試,一旦樓市轉向,這批新盤買家可謂「食到應」,從而衍生負資產、銀主盤個案。惟目前使用不設壓力測試的高成數按揭買家比例相對較少,除非外圍經濟或政治環境劇變,否則衝擊仍有限。

港樓價全球最難負擔

不過,根據金管局去年9月發表的貨幣與金融穩定情況半年度報告,去年第二季樓價與收入比率為16.6,高於1997年的高峰值14.6,收入槓桿比率亦達到75.5%,遠高於約50%的長期平均值。財爺陳茂波指,本港若加息300點子,上述比率會達到88%。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日前公佈的2017年國際房價負擔能力報告顯示,香港連續第8年登上樓價最難負擔城市之首,樓價對入息比率由2016年的18.1倍進一步惡化至19.4倍,且數值亦是調查歷來最高,反映香港樓價屬於極度嚴重負擔不起。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