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地震觀測星「張衡一號」升空

2018-02-03
■「張衡一號」衛星工作現場照片。  國家航天局供圖■「張衡一號」衛星工作現場照片。 國家航天局供圖

獲取全球電磁信息 建天空地立體監測體系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昨日15時51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歷經十餘年醞釀研製的「張衡一號」,是中國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也是中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體系第一個天基平台,這標誌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為中國科學家們對地震監測預報的研究提供新型手段。

「衛星具有覆蓋範圍廣、電磁環境好、動態信息強、無地域限制等優勢,使用衛星進行地球電磁環境的研究,能夠從更大的尺度上提高對地震孕育發生規律的研究和認識,彌補常規地面地震監測手段的不足。」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說。

歷經十餘年醞釀研製

「張衡一號」是被地球物理科學家們寄予厚望的衛星,於2003年初啟動規劃論證,2006年進入關鍵技術預研,2009年啟動工程立項論證,2013年8月工程立項研製。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顆衛星醞釀研製的十餘年中,許紹燮等8位院士曾致信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並在2009年9月得到重要批示。利用衛星技術進行空間電磁擾動監測,開展地震相關研究受到國家高度重視。

填補地面觀測不足

「張衡一號」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總工申旭輝表示,「張衡一號」旨在建造全球電磁場和電離層監測平台,對中國及其周邊地區開展電離層多種物理量動態準實時監測。未來,將開展全球7級、中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研究,探索地震電離層響應變化的信息特徵及其機理,為地震觀測研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研究地球系統特別是電離層與其它相關圈層相互作用及其效應,並向航空航天、導航通信等相關領域提供空間電磁環境監測數據應用服務。

申旭輝表示,基於天基觀測優勢,「張衡一號」的升空將提升中國全境電磁場和電離層監測能力,填補地面觀測台網在青藏高原和海域地區觀測不足。獲取全球震例,大幅增加震例檢驗機會。

加快論證後續衛星

按計劃,衛星將安排6個月左右的在軌測試工作,並通過星地比測和國際聯測,檢驗和評價衛星數據質量,之後完成在軌交付。

趙堅表示,未來中國將繼續研發地球物理探測科學衛星,並持續完善天基防震減災體系建設。據介紹,依照相關發展規劃,「張衡一號」02星預計將在2020年發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