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世看文化 > 正文

藝術新魂 舊城重生

2018-02-22

「特色小鎮」活化鄉村 日藝術節振經濟

編者的話:全球各地愈來愈重視文化產業,擴建美術館和藝術區等場地,成為經濟增長動力。香港文匯報專訪香港博物館專家顧問,一連兩天推出專題,分別探討外國活化舊建築、轉型藝術空間的經驗,並剖析西方文化產業的兩大路線,為推廣香港本土文化帶來啟示。

隨着工業時代遠去、產業向高科技和知識經濟轉型,舊城活化是全球多地愈來愈重視的議題。歐洲城市經歷了19世紀最早期的工業革命,如今它們紛紛改造,打造文化藝術空間,西班牙畢爾巴鄂就是佼佼者。外界將城市藉着明星文化建築激活重生的現象,稱為「畢爾巴鄂效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顧問及香港康文署博物館專家顧問許焯權教授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畢爾巴鄂效應」不易複製,但可透過發展藝術節活化鄉村,中國內地、台灣和日本都有成功經驗。■香港文匯報記者曾綺珺、余家昌

位於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區的畢爾巴鄂市,鋼鐵及造船業曾盛極一時,在1980年代步入經濟衰退,失業率升至25%。由於巴斯克分離主義肆虐,經常發動暴力襲擊,導致破舊工業城市雪上加霜。為重振畢爾巴鄂的活力,市政府和巴斯克自治區政府構思引入國際知名的藝術機構。鑑於美國藝術收藏家古根漢創立的基金會,在德國柏林及意大利威尼斯等地成功經營古根漢美術館,畢爾巴鄂遂決定與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合作,最終拍板古根漢美術館在畢爾巴鄂落戶,邀請了美國建築大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操刀。

開幕數年內吸2000萬客

蓋瑞採用大量鈦金屬及石材,令位於河畔的美術館外觀恍如一艘巨型船隻。它在1997年開幕,數年內吸引2,000萬訪客,逾6成來自海外,漣漪效應為當地帶來5,000多個新職位,並為巴斯克自治區增加6.5億歐元(約63億港元)財政收入。古根漢基金會現任主管阿姆斯特朗表示,畢爾巴鄂在1990年代非常封閉,外國遊客罕有踏足,隨着美術館的成功,證明視覺藝術可以影響一座城市的文化旅遊業,同時改變它的精神面貌。

特許經營 被譏商業如麥記

部分批評者指出,古根漢以特許經營的方式營運,即美術館所屬城市承擔建造費用和營運成本,古根漢則借出商標和藝術收藏,儼如連鎖快餐店麥當勞的連鎖加盟模式,被譏為「麥古根漢」。全球不少城市嘗試仿效,但成功者寥寥可數,部分城市甚至因此錄得龐大負債。許焯權也認同「畢爾巴鄂效應」經常被人提及,卻不是很多地方能複製,畢竟它是各種因素巧妙交織下的理想產物。首先是市政府與古根漢達成雙方都認可的協議,之後要尋找合適的建築師,而且建築師設計出來的美術館也要是上乘之作。許焯權認為,要做到幾方面都如此優秀並不容易。

推動旅業 吸引私企投資

除了在城市打造明星文化建築之外,文化產業也有助人口老化的鄉村重生,藝術項目帶動旅遊業,吸引遊客消費和私企投資開餐廳和旅館,重振當地經濟。許焯權表示,該模式在台灣顯而易見,民宿及鄉村經濟蓬勃,他認為現在中國內地也在採用該模式,並借鏡相關經驗。內地推出「特色小鎮」政策,利用文化創意協助農村發展經濟,部分特色小鎮已非常聞名,例如推出藝術節的烏鎮,門票開售2小時便售罄。

日本瀨戶內藝術節也值得留意,許焯權形容它是舉辦文化活動的佼佼者。該藝術節每三年舉辦一次,接待很多外國訪客,2016年所用投資才不到1億港元,是文化項目創造經濟效益的好例子。他表示,很欣賞主辦方對藝術節作出完整報告,包括運用的資金額、舉辦了多少展覽、聘請的工作人員數目、吸引多少遊客和他們的來源地。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