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發展方面,許焯權教授認為中國內地與香港相比,前者政策推行的力度較強、速度快並更具效率。他舉例指,上海文化事業做得很好,擁有資源及政策配合,「比香港快很多」,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場地已變成藝術館或展覽場地。
許焯權稱,上海在改造舊廠房方面的成效非常顯著,是亞洲區的佼佼者,保留了上世紀的工業遺址,用文化藝術注入新生命,把重工業變成創意產業,例如有煤炭倉改造成藝術館,以及紅坊鋼鐵廠轉變為雕塑博物館。他表示,上海的優勢在於擁有很多可以改造的19世紀末廠房,因為創意文化產業、創意經濟都是源於工業革命後對轉型的需求,從工業城市變成資訊城市。對比上海等地,許焯權指香港在工業革命時期留下的東西不多,但並非一無所有,例如觀塘海濱道的九龍麵粉廠,目前仍然運作,他認為這是香港最具特色的工業時代產物。
改造舊建築 需考慮整體規劃
九龍麵粉廠位於觀塘海濱道161 號,外面有六條儲存小麥的圓柱,是歐洲二十世紀工業時代的象徵,「九龍麵粉廠 」五個大字最搶眼。麵粉廠樓高九層,設有吊臂及輸送管道橋樑,橫跨海濱道連接海旁,運送麵粉。
未填海時,麵粉廠剛好在海邊,麵粉輸送管道伸入海中,將躉船運來的小麥吸入管道;填海後則改由貨櫃載着小麥運至廠房附近,再用泵將小麥透過管道泵入廠房。
許焯權續指,若要活化舊建築和古蹟,改造為藝術空間,只能按照建築基本結構去利用它,像中環PMQ元創方前身為已婚警察宿舍,要變成表演空間或文化藝術空間,則有很多考慮,包括如何與其他方面配合、道路安排。除了考慮文化角度之外,亦要涵蓋城市規劃、保育和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