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地梨園最熱門的話題當然是西九戲曲中心的開幕安排。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批評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將戲曲中心的開幕表演交予任白慈善基金負責是不尊重八和會館;汪明荃又透露過去與管理局商討時,開幕儀式是由八和會館負責,但最後卻交予任白慈善基金,八和只負責「開台日」,事前管理局並無作出諮詢,亦未有通知他們。批評過後,安排照舊,由八和負責開台,任白慈善基金負責開幕演出。以現時的情況判斷,開幕日會由陳寶珠拍梅雪詩演出唐滌生戲寶。
西九管理局和八和各持立場,自然對西九戲曲中心的啟用慶典安排,各有看法;最後能以和為貴,各自找到下台階,總算大事化小。自己不是梨園中人,一向着緊的是「戲好看」,可惜近年合我心意的演出不多,到劇場看戲的興致銳減。
在這宗事件裡,我最感興趣反而是「開台日」和「開幕日」這兩個名詞。我認識的本地粵劇班習慣,兩者總是放在同一日進行,陳守仁教授在《神功粵劇在香港》一書便這樣說:「香港粵劇戲班經常演出的『例戲』共有六種,包括《破台》、《封相》、《賀壽》、《加官》、《送子》和《封台》。例戲並不單是神功戲的經常儀式及劇目。在商業的戲院演出,戲班在開台的首晚也常演出《碧天賀壽》及《六國大封相》。若戲院是新建成,《破台》也是非做不可的。......但若遇上搭棚所用的空地從未用作建棚演戲,戲班會在下午演出《祭白虎》作為《破台》儀式。......首天晚上,戲班以兩種例戲組合的任何一組作正本戲的前奏,行內叫『開台例戲』。」
對於「開台戲」,我在網上找到以下一段資料:「往昔京劇戲班每逢農曆歲末,皆要封箱休息。梨園界慣例先敬拜祖師爺,再搬演年後第一場戲,稱為『開台戲』,開啟劇團一年的演出任務,並討個吉利。「國立台灣戲曲學院」隆重開台,京劇團及綜藝團演出《五福靈官》、《加冠晉爵》、《祥獅獻瑞》、《招財進寶》等吉祥戲,並展現了剛從四川學成歸來的變臉技術,現場熱鬧滾滾!」
西九管理局這趟發揚傳統之餘,又構思出一個「開台日」,再加一個「開幕日」,實行喜上加喜,很有創意,如果加多一個「開放日」,三喜臨門,戲迷自然笑逐顏開。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