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何寶儀)音樂不但可陶冶性情,更可成為友情的催化劑。多名同樣熱愛無伴奏合唱的中學生,由校內合唱團走到巨型的表演舞台上,憑着對音樂的興趣及合拍,於去年初試啼聲參加香港國際無伴奏個唱比賽,旋即奪得金獎。有學生坦言,音樂讓他找回興趣與定位,「以前只會讀書,沒有目標,也很少與人合作,現在終於找到自己喜歡和想做的事。」
香港青年協會舉辦的「香港國際無伴奏合巡禮」將由明日起一連兩天在香港大會堂舉行。多間本地樂隊及中學的無伴奏合唱隊伍參與演出,救恩書院Unlock是其中一隊。
Unlock於去年首度參賽,憑着一曲《信者得愛》帶動氣氛,即勇奪最高級別金獎的殊榮。12名隊員中,三分之二來自中五,包括鄔巧旼、蘇智軒及林朗庭3人,他們分別負責女高音、男低音及男高音的音部。
無伴奏合唱,即要在沒有樂器伴奏下,僅以純人聲合唱。無伴奏合唱的難度較合唱高,3人之中唯一沒有音樂底子的林朗庭,甫接觸音樂便向這高難度挑戰。從前年起加入的他說:「我覺得匪夷所思,沒有樂器,僅用人聲合奏一首歌,從前以為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他笑說,無伴奏合唱令他找到興趣及定位,「以往只顧讀書,有空便與媽媽跑步的青年終找到熱愛的事情。」為了唱得更好,他更主動學習流行鋼琴,「學識樂器(對無伴奏合唱)有幫助,沒那麼易被人帶走。」
感受體諒他人的重要性
無伴奏合唱講求合作,亦令學生感受體諒他人的重要性。
隊伍中很難尋找男生唱低音,蘇智軒雖擁有好歌喉,卻沒有向音樂發展,集中精力打合球,後來在巧旼及朗庭的邀請下,於去年入隊。
智軒表示,自幼學習小號,卻放下多年,因其位置要穩着隊伍的音準,無人可取代,責任重大,只好不停聽錄音,反覆練習。
他坦言,以往打合球時,口裡雖說着輸贏不重要,但輸了比賽還是會埋怨隊友。不過,接觸無伴奏合唱後反令他更有耐性及理解他人的難處。
他笑指,唱歌後才發現自己很享受在台上表演的感覺。
最大得着是整隊人齊心
巧旼則指,無伴奏合唱令她變得更大膽,「想也沒想過自己可在大舞台上表演。」她表示,最大的得着是整隊人齊心,連假期也願意抽時間練習,隊員亦願意付出。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即將面對文憑試,大多數隊員亦要暫別無伴奏合唱,巧旼坦言,今年參與活動時家人不免有微言。
她冀能克服恐懼,在最後一次演出時能全程投入享受唱歌,結果反而不是最重要,「唱完的一刻是最開心,比宣佈賽果的時候更開心。」
救恩書院音樂科老師李韻怡表示,無伴奏合唱追求團隊合作才能成事,有助訓練學生的團隊精神,學會聆聽及體諒他人的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