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年赴英大學交流 立志探索AI醫學科技領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嘉瑤)自稱「廢青」的史勝義,中學時沉迷「打機」,荒廢學業,先後留級4次,又曾因為與家人衝突而一度被送進男童院。在高中良師鼓勵下,奇蹟終於發生:「大懶蟲」竟然重拾課本,並咬緊牙關發奮上進,最終以24歲之齡考入浸會大學電腦工程系,更憑着優異成績取得「創新科技獎學金」,明年將到英國愛丁堡大學交流,並立志未來全力探索AI醫學科技領域。
由創新科技署、香港青年協會、匯豐攜手設立的「創新科技獎學金計劃」,昨日舉行頒獎典禮。主禮嘉賓包括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獎學金計劃甄選委員會主席陳智思、青協總幹事何永昌等。
本屆有25名大學生獲獎,各人可獲頒最多15萬元獎學金,並可參與一系列精英培育項目,包括海外或內地暫讀、師友指導、本地機構實習及社區服務,讓同學加深對相關行業的認識,藉以為本港創新及科技產業栽培人才。
幼時沉迷打機 曾進男童院
浸大電腦工程系二年級生史勝義是其中一名得獎者,眼前這名有為青年,原來在高小時已完全無心向學,當時母親不幸患上腦退化症,由於無人看管,他小六時全情投入「打機」。中學時經常遲交作業、遲到、曠課樣樣齊,「每天不停玩,試過24小時不停『打機』」。生活毫無規律的勝義,學業一塌糊塗,也漸漸地自暴自棄,經常與家人衝突,一度被送進男童院。
改變他一生的良師,在中四時出現。這名數學老師一直鼓勵勝義努力讀書,向他「洗腦」。勝義竟開始思考未來目標,「我一直都想讀大學的電腦工程,所以即使成績差,我也沒有選擇退學。」不過,勝義知道若要達成心願,需要優異的數學成績,但他在中四上學期,數學只有30多分,在老師的指導下,下學期數學成績升了20分,達到合格水平。
盼電腦與醫學結合 早察癌症
這無疑是一支強心針,別人7年完成中學課程,他花了11年才讀完,其間他要努力追趕進度。皇天不負有心人,24歲時,勝義獲浸大電腦工程系取錄,並因優異表現獲得「創新科技獎學金」,證明了自己不再是「廢青」,未來更會到英國愛丁堡大學交流,「希望將電腦工程與醫學影像結合,可以自動檢測出癌細胞,及早發現癌症。」
護理生重修中醫濟世
另一得獎者,是中文大學中醫學系四年級生劉曉霖。她原先已在中大護理系讀了兩年,但在一次護士實習中,發現大部分病人因太遲發現病徵而延遲就醫,故希望在病人未發病前,就及時醫治。適逢一次旅行巧遇一名中醫師,兩人談起《黃帝內經》,了解到「治未病」的重要性,令劉曉霖毅然改修中醫系,重頭讀起。
她認為中醫與西醫最大的分別就是語言,例如西醫的抑鬱症,就是中醫的肝氣鬱結,「只是表達的語言不通,導致雙方難以交流」。她將會到倫敦國王學院參與精神科研究,及修讀哲學課程,希望未來可以以西方的語言來解釋中醫。
脊彎生學放射治療助人
至於理工大學放射治療學系三年級生劉穎芯,自小一直受脊柱側彎困擾,經常接觸X光掃描,「小時候就覺得X光掃描很神奇,「能看到體內的影像。」故長大後決意進入放射治療學系,盼望能研製出更好的X光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