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香港,無論是政府部門、商場,還是大街、餐廳,能聽到普通話的機會不多。偶爾聽到一些香港人用普通話交流,還得看着對方,不時停頓幾秒想想,轉一轉眼球,再加上自創手語,不連貫地表達溝通。聽者要猜一下,思考後才能明白內容,最多只能勉強溝通。
《論語.述而》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孔子講話時用雅言,誦《詩》、讀《書》、執行禮事時,都用雅言。)孔子當時講學時用是我國最早的民族共同語:雅言,這大大方便了當時的社交活動,使得溝通順暢。
如今,我們置身於網絡資源十分發達的社會,不妨充分利用互聯網,從中嘗試找一找適合自己學習方法,讓自己普通話更加進步。聽普通話歌曲或新聞,看普通話綜藝節目及電影、電視劇等都是接觸普通話的好途徑。當然,如果有條件能與老師面對面學習普通話,那是最好不過的了。不過,對於天天忙於工作的在職人士來說,則要克服不少困難才行。這樣一來,最能充分利用這種條件的,當屬學生們了。
堂上鴉雀無聲 同學還在思考
每次給新生講課時,都會發現一個普遍現象:當我講話時,課堂上鴉雀無聲,每個同學都認真地看着我;當我講完一段話之後提出問題時,沒有收到任何同學的應答。
我有點不解,問其原因,有同學告訴我:「老師,你講話聲音有上有下像唱歌一樣,語調優雅,很好聽,言語中還夾雜了的很多兒化音及翹舌音,所以我們一邊留心聽,一邊回味着什麼意思,沒聽到你問什麼問題。」接着,他想學一兩句,開口卻又學得不像,大家都笑了。
意識到同學可能在中小學時期及生活中接觸標準普通話的機會不多,於是我在第一個月上課時,會特意放慢語速,有必要時,我會對重點詞彙作解釋,等待大家的點頭示意後,才繼續講下去。
老師現場指導 說錯不需介意
有了老師在現場指導,同學可以充分利用普通話的口語表達機會,在課上的互動口語表達訓練,以提高表達水平。如遇到不解問題,可以及時舉手提問,便很容易得到及時的回覆,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課上的學習不會是單一式的講解,而是充滿趣味性的多種方法練習,例如看圖片講故事,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排除語言障礙,不怕麻煩,即使說錯了也不要介意,對一些發音不準的語音,跟着老師的口型重複多讀幾次,及時糾正自己的錯音,直到說正確為止,這樣才能有助於提高普通話水平。
在輕鬆的氣氛下學習知識,有利於語言的吸收理解。通過學習,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只要能激發學習熱情,找到學習動力,再花上一點時間,學習者便會自信加倍地說普通話了。■劉健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簡介:香港中國語文學會創辦於1979年,宗旨是通過研究、出版、教學、交流、合作等方式促進中國語文工作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