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特稿】「結伴」研電動車 新政策提供機遇

2018-05-16
■陳清泉表示香港電動車發展須與其他地區合作。 資料圖片■陳清泉表示香港電動車發展須與其他地區合作。 資料圖片

香港曾經是世界上最早研究電動車的地方之一,當時已在該領域成為關鍵人物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坦言,香港具備發展核心技術的條件,但現時優勢正在減弱,主因是研發資金落後於其他地方。在實際環境上,香港不具備生產電動車的條件,因此必須和其他地區合作,此次國家突破科研經費過境的政策限制,就為解決相關問題提供了機遇。

陳清泉對香港電動車研究發展和科研領域環境非常熟悉,分別於1987年和1990年創辦國際電動車研究中心和世界電動車協會。其後,他與政府、兩大電力公司等推動香港電動車的研發。

陳清泉還曾於上世紀70年代後期任教當時的香港理工學院(現為香港理工大學),上世紀80年代初期至2000年又在香港大學任教,之後成為「推動使用電動車輛督導委員會」委任成員之一。

資助低或累人才流失

在談到香港的電動車發展時,陳清泉坦言,數十年間,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二三十年前香港的項目研究經費可達幾十萬至一百萬港元,遠高於當時內地僅幾萬元人民幣的資助,但目前香港的資助仍維持這樣的金額,而內地項目一般就可達一百萬元人民幣、幾千萬元人民幣,甚至幾億元人民幣。長此下去,香港難免面臨人才流失的問題。

他指出,香港雖然有不少著名高校和教授,但大家都是「個體戶」,他希望此次突破政策阻礙後,特區政府可持續加大對創科和教育的投入,策劃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並完善相關政策和機制,讓香港可以提高原創能力和創新轉化能力。

陳清泉將全球面對的重大挑戰歸納為生物醫藥、材料、信息技術、大健康4方面,認為國家的科研經費支持,能幫助香港在這些方面作出貢獻。 ■香港文匯報記者 柴婧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