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內地雲南山區一名8歲男童,在攝氏零下9度的寒冬中徒步上學,由於保暖衣物不足,抵達學校時,孩子的頭髮眉毛都結滿冰花,雙手亦凍得紅腫,被網民戲稱為「冰花男孩」。
粗略估計,現時內地類似「冰花男孩」的留守兒童約有6,000萬。他們的父母離鄉別井到大城市謀生,只得將孩子託付於人,有些甚至無人看管。過去十多年的義務工作,我親睹內地不少貧瘠地區孩童所面對的困境。無論路程多遠,孩子仍每天堅持長途跋涉上學。
這份刻苦、不畏艱辛的求學決心,感動不少有心人出錢出力,透過學校援建、義教以及獎學金的支援計劃,令整體情況得以紓緩;然而面對全國約六成學校位於貧瘠的偏遠地區的龐大需求,仍是杯水車薪。
常言道:「知識改變命運。」辦好教育是國家未來發展的關鍵,其中教師的角色至關重要。雖然中央和省政府各出其謀,招攬教師新血,但鄉村學校生活和工作環境都較為惡劣,往往令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教師卻步,農村教育的缺口急需填補。
如果可以構建一個連結政府、商界企業和大專畢業生的三方平台,讓不同持份者充分合作,攜手解決當前城鄉教育存在的差距,我相信定可創造多贏局面。此平台獨特之處在於吸引教育界以外的機構參與。
要行之有效,中央的政策支持尤為重要。政府可推出相關的政策框架,鼓勵政府和商界派出優秀的年輕僱員,到偏遠的地方援助有需要的學童。
勉尖子赴農村 與農村生同行
企業招聘競爭激烈,畢業生均需「過五關,斬六將」才爭得一席之位,成功晉身者不乏條件優越的尖子精英。要讓這群接班人為企業帶來更好的發展,企業可在聘用畢業生後,撥出一年時間鼓勵他們走進農村歷練。
這個安排類似近年流行的「空檔年」。這個學習過程是希望尖子全身投入,透過教學和其他義務工作,與農村學生共行,啟廸他們。
目前,全國城鄉人口比例為6:4,掌握城市經驗只能照顧約六成人口的需求,剩下四成則是有待開發的潛力市場,就企業利益而言,讓生力軍到農村支援教學,同時也為開發新市場做好準備。企業應為願意面對艱苦和挑戰、參與農村教育的年輕人提供更多和更快的晉升機會,以示鼓勵。例如一年在鄉的良好表現可以計算為兩三年的工齡。
孩子都是家長的心肝寶貝,捨不得讓他們吃苦。尖子多出身相對富裕的城市環境,未必有機會了解農村苦況。
若能到鄉村助教,透過知識增潤、語言學習到社交互動等各式活動,互動過程將有助尖子建立積極正面的性格,如同理心、利他主義和仁心等,自身亦有所裨益。
有別於現有短期的支援教學活動,建議這計劃為期一年,給予足夠的時間讓農村學生和尖子相處,避免頻密更換老師讓他們無所適從,對學習亦更有幫助,一舉多得。
當然,三方平台並非萬能良方,亦非全新概念,多個國家地區已先後推行類似計劃。內地時有學校和義工組織舉辦支援教學團,香港部分大學則將服務學習設為畢業要求,平台可參考相關經驗,取長補短。若構思能有效推行並得到廣泛回應,相信能有助短期解決內地困擾多時的教育問題。
長遠而言,我們要加快農村的經濟發展和提升生活素質來縮窄城鄉的差距,吸引大學畢業生到鄉村發展。
另外,我們必須加強利用科技,透過大規模推動電子學習,確保全國所有地方的孩子都能獲得教育機會。■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及公共政策講座教授 張仁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