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小好調頭 及時轉型避風險
中美貿易戰又再度走到爆發邊緣,貿易摩擦受害最深的還是相關企業,連中興通訊這樣的大型跨國企業,捲入貿易爭端的漩渦中時也無計可施,損失重大。在國際市場的大風大浪中,如同小船的中小型外貿企業,如何減少和避免損失?香港文匯報訪問了數家中小企業,當中有曾身歷其境最後成功跨過的公司,也有在市場正嶄露頭角的小企業,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經驗:適時轉型,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拳頭產品和優勢技術,建立自己的品牌,才可以應對變化多端的國際市場。 ■香港文匯報記者 帥誠 廣州報道
早在2005年,中美紡織品貿易間便瀰漫着硝煙的味道。美國一公司訴中國畫布在美傾銷,美國商務部正式立案調查,內地寧波康大等企業聞訊後決定聯手應訴。當時,來自浙江寧波的康大美術用品集團有限公司,雖然涉案產品所佔比例不到3%,但率先站出表示應訴,並出巨資聘請了美國律師。「雖然涉案產品在我們的出口產品中並不大,但是作為行業的龍頭企業,我們應該為自己,為整個行業做點事情。」 公司董事長許觀良憶述,在獲悉美國商務部立案調查後,康大立即以積極的姿態應訴。
當時中國畫布出口美國徵收的稅率為6%,如果不應訴,被徵收懲罰性關稅,按初裁結果是244%,意味着中國畫布將全面退出美國市場;若應訴,則有很大機會將關稅降到20%以下,保住美國市場。「我們不應訴,底下沒有出口權的供應商就要倒閉。」許觀良坦言。
順境中轉型擴新市場
如今,康大美術已擁有百餘款專業美術用品,從專業顏料、畫架到兒童用蠟筆、繪本應有盡有。據許觀良介紹,公司成立於1993年,作為最早一批嘗試內地美術繪畫材料外銷商業模式的公司,在這二十多年間已擁有了歐美多個國家的穩定客源。
談到繪畫品牌的創立,許觀良坦言,公司一開始並未涉足專業美術用品,「創辦公司的時候是隨大流生產辦公用品為主,但這塊市場門檻低,很容易飽和」。出於發展前景的考量,許觀良決定在順境中率先轉型,選中了專業性高、具市場潛力的美術用品領域。
有針對性拓展外銷品牌
許觀良表示,美術用品的專業性避免了被侵權的風險。為了拓展海外市場,公司分別對應專業美術用品和兒童美術用品創立了Conda和Kiddy Color兩個外銷品牌,「有針對性地拓展市場,可以讓我們的產品更快找到穩定客戶。」在這樣的發展理念下,依靠廣交會這個進出口貿易專業平台,康大美術不斷擴張,如今已有佔地100畝的美術用品生產基地,在歐美發達國家和地區也建立了完整的外貿銷售網絡,成為全球美術繪畫材料優勢供應商。其中,美國市場銷量更高達外銷的一半。
內銷市場增長強勁
據了解,去年康大美術年銷售總額約達4,000萬美元,不過,公司並沒有放棄內銷市場。許觀良透露,近三年產品的內銷市場增長勢頭迅猛,尤其是兩家天貓直營店銷量可觀。「除了自己的產品,我們在內銷市場還拿下了Golden、Lukas、Mabef等多個全球知名畫材品牌的中國區獨家代理。」外貿內銷均衡發展的思路,讓康大美術有了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此外,許觀良還表示,在產品研發方面,公司在寧波總部擁有10人的專業設計團隊。為了讓產品更好地融入歐美客戶的文化氛圍,公司還專門邀請了海外設計師對外銷產品進行重新包裝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