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殷江宏)「以前連韭菜和麥苗都分不清,現在他們都說我是半個專家了!」趙女士談起授粉、間果、採摘來頭頭是道。很難想像,幾年前她還是個從未種過莊稼的城裡人。由於家中有三個小孩,以前趙連香的生活重心一直是以家庭為主。隨着孩子慢慢長大,她也參與到合作社的工作。合作社正在逐步進入正軌,農場內很多僱工都是當地農村婦女,最多時有100多人,為了便於管理,趙女士去年開始和丈夫輪流管理蔬菜基地,有時來不及回城就住在基地的宿舍裡,一年跑下來不知不覺竟瘦了18斤。
當地人漸關注有機蔬菜
「早上六點半起床,先圍着蔬菜大棚走一圈。天亮得越早,幹農活就越早,夏天四點半就要起床了。到冬天暖棚上面要蓋棉被,最冷的時候有6層,外面零下十幾度,裡面仍是溫暖如春。」趙女士說起大棚滔滔不絕。
在趙女士看來,投資農業的不可控因素往往是天氣的驟變。「比如去年那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因排水不暢直接向棚裡面倒灌,幾個棚的小苗全部淹死了。當時工人已下班,駐場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全部上場,光腳就進棚了,但還是排不出去。後來我們只好全部拔苗重種,為此我們重新規劃了排水系統。」
按照合同,供港蔬菜不分淡旺季一直執行標準價格,如有機番茄一公斤約14元(人民幣,下同),是本地普通番茄市價的4、5倍左右。但因投入和種植模式完全不同,趙女士認為兩者沒有可比性。她感欣慰的是,以前夏津本地人不熟悉有機蔬菜,因經濟條件有限也很少購買,但近年來更多的人已開始逐漸關注有機蔬菜和食品健康。
樂農現有80多個工人,最忙時有100多人,每天可收穫1,000多公斤蔬菜。冬天的時候相對較少,每天幾百公斤。合作社每年租地的費用是1,000元一畝,總計50萬元左右,但這僅僅是少量的成本,大棚及配套附屬品等固定設施、肥料等才是最大的支出。
旺季每天收穫逾千斤
「我們正在建設一座加工廠,準備把剩餘的次果加工成果醬或果乾。」她堅信農業是朝陽產業,在農場的另外一邊,一個新型智能大棚正在建設中,該大棚一部手機就可操縱,兼具自動化、物聯網等功能。
而在距樂農合作社1,000米左右,是另外一家供港蔬菜基地,兩個基地年供港蔬菜產量在750噸左右。按照夏津縣有關規劃,到2020年建成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基地40萬畝以上,京津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6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