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近半受訪母感產後未獲家人支持

2018-06-26
■劉德權(左)及鄧詩琪(右)。 香港文匯報實習記者嚴杏意  攝■劉德權(左)及鄧詩琪(右)。 香港文匯報實習記者嚴杏意 攝

香港文匯報訊(實習記者 嚴杏意)近年屢有新手媽媽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分享育嬰時與「四大長老」(爺爺、xx、外公、外婆)之間的矛盾,表達她們產後所承受的壓力。有機構於今年5月中進行了一項「媽媽壓力調查」,以網上問卷形式,成功訪問274名育有0歲至6歲小孩的媽媽(包括150名早產媽媽),發現有八成半媽媽產後壓力上升,更有兩成媽媽曾經想過傷害嬰兒。機構認為家人往往給予媽媽很多意見,卻忽略了這樣只會增添媽媽的心理壓力。

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幼聯)經理劉德權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調查中有八成半的受訪媽媽感到產後壓力上升,主要源於初為人母時的不適應和擔心嬰兒健康,例如產後要餵食母乳還是奶粉等問題。

同時,有近七成媽媽認為家人朋友給予過多意見亦會帶來壓力,而近半數受訪者覺得產後未能得到家人的支持。

八成半感產後壓力增

劉德權指,因為身邊人在表達對媽媽的關懷時,往往是透過「畀意見」的方式,希望能向新手媽媽分享自己過往成功的經驗,借此輔助嬰兒健康成長,但他們卻忽略了媽媽的心理承受能力,若每個人都要向媽媽「講一次經」,只會讓媽媽覺得被一群人拉扯,徒添壓力。

調查顯示,三成媽媽曾經討厭自己的嬰兒,兩成更想過傷害嬰兒。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鄧詩琪表示,孕婦/媽媽為情緒病高危者,三成至八成媽媽在產後3天至5天內會情緒不安,約持續1天至10天,更有約一成半媽媽在產後患有抑鬱。情況嚴重或患上妄想症時,可令媽媽有自殺或傷害嬰兒的念頭,因此社會大眾應正視及多加支援媽媽產後壓力狀況。

專家:持續無故哭泣應求助

鄧詩琪列出孕婦/媽媽抑鬱徵狀,指出如配偶或家人發現媽媽懷孕或產後持續兩星期出現其中幾個情況,如無故哭泣、失眠、內疚自責、恐懼嬰孩和焦慮等等,應盡快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鄧詩琪表示,曾有一名懷有第二胎的35歲媽媽在懷孕第二十八周時求助,她曾在誕下第一胎時患有產後抑鬱,她擔心第二胎出生後母乳會否足夠和坐月期間未能處理家務,且她的家人不諒解媽媽心中所憂,反而時常予以怪責,令她感到內疚、焦慮,並出現失眠、發惡夢和情緒低落的情況。

該名媽媽求助幼聯後,順利在37周時誕下嬰兒。鄧詩琪建議,家人要明白媽媽產前產後的生理心理變化,多些聆聽,避免過分給予意見,而丈夫也可多給太太鼓勵,穩固夫妻關係。

在150位早產媽媽中,近九成人滿意醫院照顧早產嬰兒所投放的醫療資源,但同時有逾六成受訪者認為醫院未有提供足夠心理輔導給早產嬰兒家長。

鄧詩琪表示,早產對於媽媽來說可以算是一個創傷經歷,由起初懷孕的欣喜,到突然之間要面對早產,每天進出初生嬰兒深切治療部,擔心嬰兒成長健康,壓力難以言喻,有需要為這班媽媽提供足夠的心理輔導。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