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通識把脈】題目用語方式改變 變相加強語文元素

2018-07-09

本屆文憑試通識科試卷開考後,不少同學和老師都覺得,出題的用語和方式出現了不少變化,令大家感到憂心。其實,通識科不經不覺已到了第七屆,卷一的出題模式已有跡可尋,同學只要細加留意,就會發現應對卷一時要留意的事項,不必過分憂慮。

首先,在擬題形式方面,卷一以資料回應題為主,考生只須緊扣資料作答,善用和盡量運用資料,作出歸納、分析、推理、論證等。至於作答限制方面,卷一題目多數會清楚列出要求答案的數量,且以一個和兩個為主,考生只須小心審題,根據既定數量作答,切勿過多或過少,即可應付。

在作答技巧方面,卷一題目以描述、分析和推論的題型為主,即使是資料題,也要針對資料作答,也就是有資料可以依從,考生只需運用申述和推理的能力即可。當然,在運用資料以後,考生也需舉證說明,但切記申述個人意見並非要點,論證的過程和技巧才是得分的關鍵。

上述的擬題方式,好處是令到答案的差異收窄,有利閱卷員客觀和準確評改,因為考生的答案須根據資料而來,數量又有限定,推理的要求也在題目列出,萬變實不離其宗。當然,考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會減少,但由於卷二已設有評論題,故相互補足下,問題不大。

提問用語 暗含要求

當然,在不變之中也有一定的變化,本屆卷一變化較多的是提問用詞和句式。事實上,提問用語決定作答的方向,也暗中包含申述或表達的要求,既是避免離題的關鍵,也是爭取高分的鑰匙。

以卷一的「1a 根據資料A表A1,就UNV計劃中國家 / 地區的義工流動,闡述兩個結論」為例,當中「結論」這提問名詞是較陌生的,但所指的只是數據反映的狀況和現象,大家只要從常理作判斷即可。

此外,「2b 就資料B,指出及說明該非政府組織對香港教育的一項關注」一題之中的「關注」,和「3b 就資料C,解釋為活體器官捐贈者提供經濟補償所引發的兩個爭議」的「爭議」,也是較少出現的提問用詞,考生須明白爭議涉及正反雙方的爭論,理應陳述支持和不支持一方的意見,其要求比「關注」更高。由此可見,本屆卷一問題內的提問動詞和名詞,當中有深淺,部分的要求較高,對考生有一定難度。

整體而言,本屆試卷一提問的方向較為多元化,當中包括描述、指出、解釋、多大程度上反映等,當中既有分析和描述的題目,考驗學生歸納和邏輯推理的能力,也有建基於資料的評論題,要求學生就議題作論證,然後表達意見,已大致均衡地顧及課程文件中提及的不同學習目的,情況與去屆相若。

打破框架 更考語文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上文所述,提問名詞出現了不少新見或較少出現的詞語,如差異、爭議、關注、信念、挑戰等。好處當然是針對當前大量學校教授「作答框架」的情況,因為不少前線教師為協助同學(特別是語文能力不足的)應對公開試題,針對不同提問用詞和模式,設計不同作答框架,每題多少段,每段分多少部分,每一部分應有什麼元素等,都一一加以規限和指引,形成答題格式化、思維機械化、評分刻板化的現象。

未知考評局是否觀察到這情況,故以嶄新的提問方式和詞語加以應對。

不過,這樣或許可以打擊「框架教學」的情況,但能力稍弱的考生可能會難以應付,而且變相加強考試中的語文元素。因此,如何在穩定和變革之間取得平衡,值得深思。■黃家樑 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