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生赴劍橋研生命起源 盼學成回港獻力創科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柴婧)特區政府於2015/16學年正式推出的「香港卓越獎學金計劃」(俗稱「尖子獎學金」),而為配合香港創新及科技發展,報讀相關學科尖子更會獲優先考慮。政府昨日公佈2018/19年最新一屆獎學金名單,83名得獎者中,32人(39%)將前往境外名牌大學修讀理科或工程等STEM學科,人數及比例均創歷屆新高。
其中,應屆DSE文憑試考生楊逸朗,獲獎赴劍橋大學讀生物學,致力「探求生命起源」,他認為獎學金為他提供了一條實現科學夢想的途徑,待將來學成歸來,為本港創科效力。
第四屆「香港卓越獎學金計劃」頒獎禮昨日於政府總部舉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計劃督導委員會主席馮國經,教育局局長楊潤雄等主禮。今屆共有789人申請獎學金,共83名尖子獲選,其中58人升讀學士課程,25人升讀研究院,每人每年最多可獲25萬元學費資助。
得獎者將前赴英國、美國、加拿大、法國等地名校升學,學科遍及多個範疇,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社科、法律、工程、音樂、藝術等,亦有目前香港未有提供的戲劇治療及考古學。
而獎學金得主在海外完成學業後,需回港工作至少兩年,為香港發展出力。
林鄭寄語要珍惜成就
林鄭月娥在致辭中指,香港要維持繁榮經濟,需要依靠年輕一代,她欣賞得獎學生有廣泛興趣和才能,寄語他們要珍惜自己的成就,以及所有幫助自己實現它們的人。
愛讀課外書 成「叩門」秘訣
今屆獎學金有近四成尖子選報STEM學科,楊逸朗是其中之一。DSE獲3個5**的他,將前往劍橋修讀自然科學(生物學)文學士課程,探求他最感興趣的「生命的起源」議題,努力揭開人類未解之謎。
楊逸朗酷愛閱讀,對達爾文「進化論」以及莊子思想尤感興趣,他認為,修讀這些科學、哲學課外書有助衝擊思維,帶來很多啟發。 不過他亦坦言,雖然深受其益,但當身邊朋輩勤於「操卷」時,亦曾懷疑自己是否在浪費時間。
幸得老師在旁鼓勵,楊逸朗才能堅持閱讀興趣,「老師告訴我,這是我獨有的潛能,或許可以做到其他人未必做到的事情。」他認為,自己最終能通過入學面試成功「叩開」劍橋大門,正是靠着能夠自學並應用不同範疇的知識,笑言:「這些知識,對考DSE沒有用,但對入讀劍橋有用。」
楊逸朗喜歡鑽研,熱愛科學,希望未來從事教學、研究,但他坦言初中時,很多同學都對未來在港發展科研感到困難重重。
隨着近年香港大力推動創科發展,讓楊逸朗認為「這不再是不切實際的夢想」,他認為自己正在走出一條路,並鼓勵師弟妹亦可嘗試,相信未來香港的創科若能吸引足夠人才,必會有所發展。
基層得獎者:把握機會勇向前
DSE獲33分的女生伍詩雅,是另一名獲獎尖子,出身基層的她將往劍橋修讀土地經濟學,未來希望投身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工作,為本港土地困局出謀獻策。
曾經因家境問題掙扎是否出國留學的她,又勉勵其他基層學生不要退縮,應好好把握機會,迎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