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防曬霜入海 恐累人無仔生

2018-10-05
■梁士賢表示,同時吸收三種紫外線吸收劑會產生混合效應,有機會影響人類生殖系統。香港文匯報記者詹漢基  攝■梁士賢表示,同時吸收三種紫外線吸收劑會產生混合效應,有機會影響人類生殖系統。香港文匯報記者詹漢基 攝

浸大揭紫外線吸收劑「混毒」 經食物鏈殺傷力倍增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詹漢基)夏日已過,秋意漸濃,無論是夏日炎炎到海邊消暑,還是趁着秋高氣爽到處遠足,防曬霜已成抵擋太陽的必需品。香港浸會大學化學系研究團隊抽驗香港30處水域,發現海水樣本均出現多種用於防曬霜的紫外線吸收劑,可令魚卵死亡率大增約5倍,威脅其正常繁殖。團隊更全球首次發現3種紫外線吸收劑會產生混合效應,其毒性「1+1+1大於3」,可透過食物鏈倍數加乘,更有機會損害人類生殖能力。該研究成果近期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發表。

浸大研究團隊早於2013年開始,在西貢、港島南、維港、吐露港等包括海灘在內的30處水域取得海水樣本,並從7個魚排抽取魚蝦貝類樣品,發現海水和海洋樣品,均含有7種防曬霜常用的紫外線吸收劑殘餘物,而含量最高的同為二苯甲酮(BP-3)、桂皮酸鹽(EHMC)及奧克立林(OC)。

魚食受污染蝦 致卵畸形易死

負責帶領研究的浸大化學系副教授梁士賢表示,紫外線吸收劑帶生態毒性,會干擾內分泌系統,含量過高會引致發育遲緩、影響生殖系統,甚至導致癌症。

市民於海邊進行戶外活動時,防曬霜會直接沖刷到水裡,而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防曬霜、化妝品中的紫外線吸收劑,亦會經排水渠道流出海域。

研究團隊根據上述檢測結果調製水體,在相同紫外線吸收劑濃度的水裡飼養豐年蝦,並將受污染的豐年蝦餵給斑馬魚食用,模擬真實食物鏈,建立生態毒性試驗模型。

結果顯示,斑馬魚在食用受污染的豐年蝦47天後,魚的健康雖沒有出現異樣,然而魚卵的質量明顯下降,魚卵出現水腫、凝結,甚至畸形。

即使在低濃度組別,魚卵的24小時死亡率也顯著上升,由控制組的少於10%升至近60%;而72小時孵化率則由80%下降至30%。

梁士賢表示,團隊並首次揭示,同時吸收3種紫外線吸收劑會產生混合效應,毒性「1+1+1大於3」,相較暴露在單一吸收劑,同時暴露在多種吸收劑的豐年蝦體內會積聚一兩倍濃度。通過食物鏈累積,這種「混合效應」在斑馬魚身上更會放大至4.2倍。

他續指,人類處於食物鏈頂層,吸收劑殘餘物不能在生物體內分解,容易經食物鏈進入人體,由於斑馬魚的基因與人類基因有七成相似度,相信是次試驗結果或是對人類的警號。

倡戶外活動用衣帽阻隔陽光

進行戶外活動時,梁士賢建議市民利用衣帽阻隔陽光,或選用含礦物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及氧化鋅(Zinc oxide)的防曬產品。

他指出,紫外線吸收劑在科學界屬於新型污染物,目前世界上還沒有法律規管,現時的污水淨化技術採用沉降、微生物分解等技術,也未能完全降解吸收劑殘餘物。

如果市民要避免吸收過多殘餘物,可以食用產地不同的海產,「年輕」的海產體內積聚的殘餘物也較少。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