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歷史與空間】葉帥廬山留「遺篇」

2018-11-27
■廬山東谷葉劍英舊居。 作者提供■廬山東谷葉劍英舊居。 作者提供

張桂輝

遺篇,是前人遺留下來的詩文。在中國古代史上,最著名的遺篇有:宋代蘇軾的「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明代袁崇煥的「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等。戊戌初秋,我借重上廬山之機,前往拜謁葉劍英舊居,意外發現了1959年8月葉劍英元帥在廬山留下的一首七絕。

葉劍英(1897-1986),原名葉宜偉,字滄白,廣東省梅縣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長期擔任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的卓越領導人。葉劍英一生創作了170多首詩詞。198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葉劍英詩詞選集》,收錄作者1959年創作的15首詩詞中,並沒有廬山那一首。

葉劍英舊居,位於牯嶺東谷中二路7號,原為58B號別墅,建築面積約165平方米,坐東朝西,居於高坡上,西臨長沖河。這棟單層石構別墅,原主為葡萄牙人。1937年,為蔣介石德國軍事顧問寓所。1959年、1970年,中共中央廬山會議時,葉劍英先後兩度下榻於此。在外貌樸素的葉劍英舊居寬敞會客廳裡,東面擺茪@張造型頗為精美的三人沙發,南北兩面分別擺茪@對同款雙人沙發;正面牆上,掛茪@幅身茪迨郎﹞葦茠A的黑白半身照,圖片中的葉劍英,臉上露出既和藹又端莊的表情;南面牆上,是葉劍英與李先念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的照片,葉劍英身茪迨郎﹞葦茠A微笑端坐荂A李先念笑蚥s腰雙手遞給葉劍英一份材料;另有兩幅葉劍英與工作人員合影的圖片。

除了照片,客廳南面牆上,掛茪@幅用鏡框裝裱的、葉劍英硬筆書寫的詩:「廬山雲霧弄陰晴,伐木丁丁聽有聲。五老峰頭偏向右,東方紅後見分明。」上款和下款分別為「毛振榮同志」、「葉劍英一九五九年八月十六日作」。下部配有一段文字說明:「1959年八屆八中全會期間,葉劍英同志為身邊保健人員毛振榮同志題詩。」可是,從內容看,全詩與毛振榮毫不相干。葉劍英是一名將軍詩人,絕對不會出現這樣的「過失」。那麼,只有一種可能--「借題發揮,以防不測」。否則,乾脆取名「無題」,既省時,又省事。

「無題」也是題。魯迅先生就有多首《無題》詩。如,「雨花台邊埋斷戟,莫愁湖裡餘微波。所思美人不可見,歸憶江天發浩歌。」「文章千古事」。「大事不糊塗」的葉劍英,不至於「糊塗」到想不出一個理想的題目。葉帥的這首「毛振榮同志」,無疑是不便「直抒胸臆」,只好來個「借題發揮」。就拿第二句「伐木丁丁聽有聲」而論,遠的不說,解放以後,廬山從不曾有過亂砍濫伐的歷史。我在廬山探親期間,曾專門請教過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就在廬山工作的岳母,她不假思索地告訴我:廬山從來沒有出現亂砍樹木現象。長期以來,如果哪裡發現了病樹,必須報請有關部門救治或砍伐。可見,葉帥的詩句一定是另有所指。

《同舟共進》2013年第7期發表的《劉邦.屈原.孔明--讀〈葉劍英詩詞選集〉並集外兩首》中有這樣幾段文字:「整肅劉伯承、粟裕僅一年,昔日出手凌厲的彭德懷竟重蹈覆轍,在1959年7月召開的廬山會議上被打成『反黨集團』頭子。」「世事洞明的葉劍英自然明白,這又是一樁莫須有的冤案。」「8月16日,在中共八屆八中全會通過《關於以彭德懷同志為首的反黨集團的錯誤的決議》的當天,葉劍英寫了這樣一首七絕......」「這是《選集》之外的一首佚詩,徵引者的解讀是:最後兩句,是暗指包括他自己在內的一些老帥、老臣,曾經贊同過彭德懷的意見書呢,還是『東方紅後』偏右的『五老』的懺悔呢?他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解釋的空間。」「《選集》未選此詩,多半是緣於後兩句的『主流』意識罷。」

近年來,不少人對葉劍英的這首「七絕」進行了解讀。解讀者根據個人的理解,從不同的角度去領會,敞開聯想,各抒己見,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林林總總,不說也罷。不得不說的是,上網搜索,「詩詞大全網」「詩詞名句網」「古詩文網」「中國正科網」等很多網站不僅自作聰明,給葉帥這首詩安上《五老峰》的題目,而且把詩文內容改為:「廬山雲霧陰晴,伐木丁丁聽有聲。五老峰頭偏聽偏向右,東方紅後見分明。」如此這般,不說是篡改,至少是褻瀆,是很不嚴謹、很不尊敬的。當年,葉帥作這首詩的本意是什麼,沒有說明,不得而知,成為永遠的無解之「迷」。但可以肯定,葉劍英不會「無病呻吟」「無中生有」。縱觀葉帥詩篇,大都觀點鮮明。作為元帥詩人,葉劍英常將對大事的思考寓於詩中。如,1965年,他重讀毛澤東《論持久戰》,賦詩云:「一篇持久重新讀,眼底吳u看不休」,沉澱了對當時國際緊張局勢的深刻思考。

毛澤東與葉劍英,都有以古喻今的習慣。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毛在北戴河的一次會議上送給葉一句話:「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從那以後,「呂端」便成了葉劍英的雅號。毛澤東借呂端讚譽葉劍英,主要是指他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做事情從大局出發,能夠在關鍵時刻發揮重要作用。按照薄一波的說法,葉劍英一生最大的貢獻有兩件事:一件是,1935年長征途中,將張國燾密令陳昌浩率右路軍南下的電報報告毛澤東,保證了黨中央和中央紅軍按原計劃北上。葉劍英「偷」送張國燾「密電」,挽救了黨和紅軍--1937年3月,延安發起了大規模批判張國燾的運動。毛澤東曾在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了這樣一段話:「張國燾在分裂紅軍問題上做出了最大的污點和罪惡。左路軍和右路軍的時候,葉劍英把秘密的命令偷來給我們看,我們便不得不單獨北上了。因為這電報上說:『南下,徹底開展黨內鬥爭。』當時如果稍微不慎重,那麼會打起來的。」(《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P666)另一件是,在粉碎「四人幫」這個問題上的決策和擘畫。

歷史表明,葉劍英在大是大非面前,總能洞若觀火,毫不含糊、機智果敢地作出正確判斷和抉擇。因而,在國內和國際上,都享有崇高威望和地位。1986年葉劍英逝世時,80多歲的小平,親自主持葉劍英追悼會,胡耀邦則在悼詞中稱他「在重大的歷史轉折關頭,敢於挺身而出,毫不猶豫地作出正確的決斷」......

「人生貴有胸中竹,經得艱難考驗時。」漫漫征程、危急關頭,葉劍英不但胸有成竹,而且經得起嚴峻考驗。「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字裡行間,折射出葉帥老驥伏櫪的昂揚鬥志,以及對生活、對革命,依然信心滿滿、信念足足。他的廬山遺篇,像廬山雲霧一樣,看不清來摸不透。斯人已去,個中真意,無人可知。所幸這首不曾公開發表的詩篇已被刻在蘆林湖畔「毛澤東廬山詩詞苑」中,雖然沒有標題,也是對葉帥的追思與緬懷。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