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日看電子屏幕7小時 兒童腦皮層現早熟

2018-12-11

美研究證電子設備有害 每日兩小時思考語言能力變差

如今不少兒童未會看書先會看手機,甚至天天捧着手機玩手遊,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比上一代早得多亦長得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一項大型研究指出,每天觀看電子屏幕長達兩小時的兒童,思考和語言能力都會較差,甚至有初步數據顯示,觀看屏幕7小時以上的兒童,大腦皮層會有早熟跡象。研究員未能確定這種變化屬好還是屬壞,但建議家長盡量減少兒女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尤其是不足兩歲大的幼兒。

研究耗資3億美元(約23.4億港元),目的是調查電子設備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影響,被視為全球走得最前的同類型研究。分佈於全美21個地點的研究團隊成員訪問了一批9至10歲的兒童,並掃描他們的腦部。首批研究數據將於明年初發表,但團隊近日接受美媒採訪率先披露部分重要研究成果。

腦釋放多巴胺 愈看愈上癮

研究員指出,9至10歲兒童每日花費逾7小時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或電子遊戲上,腦部便會出現明顯變化,包括大腦皮層出現提早「變薄」的跡象。大腦皮層「變薄」常被視為腦部發展的過程之一,一般應在10歲以後發生。研究員相信,長時間觀看電子屏幕會促使腦部釋放令人上癮的多巴胺,有可能導致兒童出現強迫行為,例如不停檢查社交媒體更新等。研究員強調,他們需要追蹤訪問對象至少數年,才能確定這種變化是否影響健康,以及是否與花費大量精力在電子遊戲直接相關。

手機app難教立體世界知識

研究亦顯示,兒童若每天使用逾兩小時電子設備,在語言和思考能力測試中,表現會遜於使用時間較少的兒童。現時很多家長會將平板電腦替代傳統玩具,但研究人員指出,嬰兒及兒童不能將平板上學習到的知識,轉化到日常生活應用,「若果你用手機教小朋友玩積木,那麼即使把真正積木放到他們面前,他們也不會玩」,這是因為兒童不會把平面世界的知識,轉化到立體世界中。

首席研究員克里斯塔基斯形容,讓下一代大量接觸電子設備是「一種不可控的實驗」。他建議家長除了視象聊天外,盡量避免讓不足24個月大的兒童接觸電子設備。 ■綜合報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