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帆
中央於今日舉行大會,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時值繼往開來的歷史節點,在改革共識既已形成的背景下,人們總結改革歷程的內在邏輯,為改革的進一步落實鼓與呼。一場改革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
改革開放何以成功?在不少經濟學家看來,各級官員的執行力是關鍵,有效的績效激勵是核心。在以經濟增長為主的「政績競標賽」中,各地官員競顯神通,發展經濟、招商引資、投資基建、經營城市,中國的變化翻天覆地。
不過,伴隨着經濟的發展,政府與市場邊界錯位,環境生態代價沉痛,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短板待解,舊有的官員績效評價機制亮出警示燈。近年來中國從嚴治黨,深入反腐,官員的規則和程序觀念日益增強,任性的自由裁量權正在收緊,但懶政怠政現象亦開始抬頭,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翻新」,部分改革出現放緩、反覆甚至停滯跡象。
有專家呼籲,完善官員的改革績效體系,補充新的坐標參數:民眾意志。
就整體而言,改革開放體現的當然是民眾意志。但從既往經驗看,一些成功的實踐停留在自發、短期、局部的創新努力層面,沒有上升為持續有效的制度供給,缺乏穩定可及的操作路徑,特別是當改革因觸及權力部門自身利益而踟躕不前時,民眾的現實話語權就顯得更加無奈脆弱。
「讓人民成為改革進程的推動主體、改革成果的分享主體、改革成效的評價主體。」前不久,「改革元老」高尚全在《人民日報》撰文論及「新時代改革方法論」時的表述,相信是有的放矢。他提出,「改革是否到位、有無成效,不能僅由政府部門自己評價,還要交給第三方機構來評估,更要交給廣大群眾來評判。」
新一輪改革開放,中央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中國的改革不搞民粹主義但在改革議程設置上,應讓民眾通過參與渠道有效表達多元訴求;在改革成果分配機制上,應讓民眾享有實實在在的紅利;在改革成效評價上,應讓民眾反饋可以左右官員績效乃至仕途的滿意度,從而避免「人民名義上有權而實際上無權」的尷尬,進而鎖定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
一場改革方法的改革,並不比既定改革目標的實現來得輕鬆。習慣於過去改革操作模式的官員可能會有不適感和排異反應。面對可能的障礙,需要中國政治家披荊斬棘,因為改革方法的改革,契合新的歷史階段人民對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日益增長的要求,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一環,是開啟新一輪改革開放新勢能的必然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