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詩語背後】遊園雜思

2019-01-01

江 鄰

徜徉於冬日暖陽下的頤和園,山水亭廊之間,諸般景致,或靜或動,每每引發對人生的感悟。想來,人的一生,不過遊一遍園子。心應景,景隨意,以七律一首,首頷頸尾四聯,依序狀之。

十里迴廊十里堤,清風許許柳依依

碧波萬頃長橋鎖,老樹千年幼鳥啼

落日應憐新菊冷,輕舟好趁晚荷稀

滿園秋色流連處,一抹斜陽讀古詩

首先步入頤和園的標誌性景觀-長廊。長廊位於萬壽山南麓,全長728米,曾為慈禧太后御用走廊,被健力士紀錄認定為世界上最長的走廊。長廊在北,東、西各一長堤逶迤向南,沿茤攭湖,構成一個閉環。繞其一周,湖光山色,盡收眼底。當然,這閉環是有很多出口進口的,各自通向不同的方向。彷彿人生之路,漫長而曲折,終是從哪兒來回哪兒去。而沿途軌跡,仍有許多偶然。究竟走出怎樣一番風景,不在起點,而在轉折點。

由長廊和雙堤所串聯,雕樑畫棟,勾心鬥角,不勝其繁,不勝其精,不勝其心裁別出。但一路下來,歷盡迂迴往復,最美還是清風許許楊柳依依,自然而隨意。恰似我們少年時代,陽光明媚,笑聲單純,不加雕飾的快樂充盈其間。常言腹有詩書其氣自華,我看人若單純其貌也妍。

年輕時,都喜歡那種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狀態,很難領會孫悟空翻不出如來佛手心的寓意。殊不知,昆明湖萬頃清波鎖於一彎十七孔橋,使浩浩湖水有了歸束,卻也成為旖旎湖景的點睛之處。人生百態如然,規矩是束縛,亦是憑依,把握得好,便是成功的槓桿。湖邊古樹,虯枝蒼葉,一派慣看風雲的大氣魄。聽任小鳥在枝葉間穿梭往來,或啄食,或鳴唱,自由自在。正所謂:長橋鎖碧波,空間貴有限;古木哺幼鳥,生命在傳承。

樹間幾叢雛菊,紫黃白各色,有的已伸展開花瓣,有的才隱現花骨朵,貪婪地追逐荋頂撉熄坏。斜陽西去,換得晚霞一片,久久不忍落下西天。其情其狀,宛然與這花期有約。彷彿人之將老,對年輕的美好,自然生出一份呵護和關愛。而年輕的心情,則是輕舟趁得晚荷稀,瘦莖萎朵之間,追風逐流,不忍時光蹉跎。世代相襲,賡續不絕,並無稀奇之處。

滿園秋色,信步入眼,果然沒有一絲悲涼的味道。不過,也全不似劉禹錫那般豪邁之情。他的《秋詞》這樣寫道: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我流連於秋色的,是那抹微暖的斜陽,透出一份淡淡的溫柔和灑脫。加措活佛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想,那種感覺定然是好的。順其自然,講起來容易,卻需要半輩子的經歷去領悟。

一路詩情畫意,來到昆明湖南口,東堤與西堤匯合處。那裡有一拱俏麗的石橋,其下是一道水閘,都有些年頭了。旁邊立有一個金屬牌子,上面是關於昆明湖水系的說明。看過說明,方知昆明湖並不只是遊園湖,而是始於元代初年郭守敬的一個重大水利工程。經過歷代疏浚,最終形成「玉泉山-玉河-昆明湖-長河-護城河-通惠河-大運河」水系,既解決了西郊水患,又為城市供水、農田灌溉、漕運以及園林建設提供了充沛的水源。昆明湖成為北京歷史上第一個大型水庫,在北京水利史和京杭大運河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今,昆明湖沿岸仍有大量碼頭、橋樑、石碑、涵洞、水閘等水利工程遺蹟。

皇室御用,會於民生之需。瀚墨雅興,起於山水之情。這世間,山川草木,飛禽走獸,庶民貴胄,原為一體。

金秋時節遊園,思緒如縷,卻並未成文,總覺得缺了點什麼。直到仲冬大雪時節,再遊頤和園,已是完全不同的景致。湖面開始結冰,北風呼呼而過。長廊內外,遊人很少,雕樑畫柱默然而立。遊客圍脖手套,棉帽絨衣,作瑟瑟狀。鳥兒也稀少了,卻依舊吱吱喳喳,起落自如。樹木凜冽了許多,花朵是一片也尋不到了。有道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編筐織簍,重在收口。天道人情,何其相似。至此,終於為這篇隨筆找到了作結收尾的感覺,是為《冬遊頤園記趣》--

貓冬無雜事,起興到頤園

池淺風尤烈,廊長客自閒

可憐人怕冷,何若鳥爭喧

大雪如期至,一年復一年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