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A】4名理大學生分別被校方勒令退學、即時停學一年及社會服務令。其中被勒令退學的何俊謙,判決書稱他對學務長及暫任副校長使用無禮及不適當的字詞侮辱,包括「屎×鬼」等屬於誹謗大學職員;他以身體阻擋大學職員離開,違反校規,還被閉路電視拍下破壞大學財產包括「民主牆」的紙張。校方認為,何俊謙有很大機會重犯,因此決定勒令他即時退學。
【資料B】民主黨在聲明中將當日學生的粗暴言行美化成「追求校內民主、關愛校園的表現」,更反咬理大校方「以不合比例的嚴厲懲處,阻嚇學生抗爭運動」;公民黨、「議會陣線」及「專業議政」則公然干預大學內政,要求理大「從速撤銷學生懲處」。
【想一想】
(a) 參考資料A及就你所知,試指出青少年成長的一些可能出現的特徵。(8分)
(b 參考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你多大程度上認為理大學生衝擊校園的行為是由於受到大眾傳媒的影響?(12分)
【參考答案】
a. 1. 心理變化
青少年期個人的心理也會出現明顯的變化,開始質疑和挑戰老師的權威,因而形成反叛的心態。在認定自我的過程中,青少年特別需要獲得「最重要者」的認同和接納,尤其是父母、師長及朋輩。若青少年未能完成這階段的成長任務,便會令他們對自己產生懷疑,在尋求自我的過程中出現「迷惘」,或會沒有人生目標,更甚者會誤入歧途或自我放棄。在資料A中,被勒令退學的何俊謙,判決書稱他對師長使用無禮及不適當的字詞侮辱,包括「屎×鬼」等。
他又以身體阻擋大學職員離開,違反校規。這些行為表現出,他在心理和行為上對老師權威的挑戰。
2. 情緒波動
青少年的情緒較為波動、不穩定,且對事情顯得相當敏感,容易情緒化,且多為負面情緒。不少心理學家形容此時期的青少年為「暴風少年」。社會成因方面,一般而言,社會對青少年的期望和要求,均與兒童期有所不同。這些期望和要求的提高,會增加青少年的壓力,他們或會因為未能滿足其他人的期望而顯得無所適從。人生往往要面對許多挫折、失敗,如學業成績不佳等,青少年因心智尚未成熟,又或缺乏經驗處理這些難題,便容易感到難過、自責,甚至會因控制不了情緒而發脾氣,無法明智地作出判斷和處理事情,甚至會做出一些偏激的行為。
在資料A中,何俊謙侮辱大學職員,違反校規,還破壞大學「民主牆」的紙張。事件反映出他在情緒波動時,竟然做出這些違規行為。
校方相信,他有很大機會重犯,因此決定勒令他即時退學。
3. 群性發展的需要
對歸屬感的需求,是一種內在的推動力,使個人主動與別人聯繫,以至被社會、團體接納。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所歸屬,並需要建立人際關係。進入青少年期,個人開始渴望自由、獨立,嘗試脫離家庭,轉而加入其他群體,參加群體活動,從中獲得歸屬感。
另外,當青少年感到迷惘的時候,往往需要尋求身邊朋友的認同。有些青少年或會為了獲得同儕團體的認同,而放棄自己的一些想法來迎合別人,做出不當的行為,以宣示大家是「自己人」。理工大學多名學生涉禁錮、羞辱副校長及學務長兩名高層,可能是想「被社會、團體接納」,追求歸屬感。
b. (以很小程度為例作答)
我很小程度上認為,理大學生衝擊校園的行為是由於受到大眾傳媒的影響。
無疑,大眾傳媒與青少年的生活息息相關,它為我們提供了最新的新聞資訊和娛樂消息。大眾傳媒經常宣揚某些社會觀念,形成潮流風氣,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青少年的行為和價值觀。在資料B中,政客將學生的粗暴言行美化成「追求校內民主、關愛校園的表現」,更反咬理大校方「以不合比例的嚴厲懲處,阻嚇學生抗爭運動」。這些鼓勵青少年「違法達義」的言論,是政客們多年來的主張,在某些傳媒中散播。但近年,不少人已認清了他們的政治目的(尤其在2014年違法「佔中」之後),相信這些在大眾傳媒中散播的歪論,對年輕人已失去了影響力。
我認為理大學生衝擊校園的行為應是由於以下因素所導致:
首先,互聯網拉近了青少年與朋輩之間的距離,青少年即使足不出戶,也可與朋友暢談,促進了同儕之間的關係。此外,青少年也會利用網上網誌、討論區或聊天室表達意見,或爭取網友對個人言論的認同,從而在網上群體中建立自我形象,反映了網上群體與青少年的關係日益密切。
其次,青少年對獨立自主的渴求。在自我探索的階段,雖說青少年仍需接受父母和教師的教導,但也希望得到更多的自主獨立空間,期望父母及教師能尊重自己的生活方式等。
最後,從眾壓力亦會影響青少年與群體的關係。青少年在從眾壓力下,為了獲得朋輩的接納和認同,或會改變行為及想法,以接近朋輩的要求,使彼此關係得以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