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莊程敏)2022基金會委託國際經濟學家團隊,研究大灣區的未來發展與香港的機遇,最新研究報告《大灣區的未來發展與香港的機遇》一共提出約50項建議,包括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建設港式發展項目,透過提供與香港相近的工作環境和更低廉的生活成本吸引專才前往發展;針對大灣區就業市場設立學徒計劃,讓沒有升讀大學的香港年輕人得以發展專業技能,為未來就業鋪路;設置跨境附屬醫院及開展適用於大灣區各地醫院的合作計劃等。
負責統籌研究報告的米高.恩萊特)表示,香港與大灣區的未來在很多層面上密不可分,區內的頻繁互動剛剛啟動、有潛力令大灣區發展成全球的「超級地區」之一。同時這是第一次切實的機會令香港及港人得以擁有真正的「本土市場」及「內陸腹地」,不再受地域空間、擠塞及高昂生活成本等因素限制,並衝破小型及專業化經濟在創造商務及就業機會方面的局限。大灣區建設為無數港人開拓了全新的視野。
創院校小組培訓學徒
報告提到,由於各地生活方式、服務和營運環境的差異,造成陌生感,令港澳居民對於在珠三角生活和工作經常卻步,如將連接香港的珠三角主要交通樞紐旁的城市增添香港「特色」的項目,則有助解決這個問題。而這些「香港」項目將屬於港式大型綜合發展項目,可引入香港的零售商、餐廳、娛樂設施、醫院和學校,同時邀請香港的院校在附近開設辦公室或舉辦延伸課程,並鼓勵在家工作的專業人員及相關業務搬遷至當地。
另外,勞動力的能力水平和勞工市場是經濟生產力的主要決定因素,建議大灣區三地各自創立商界/政府/院校小組,幫助大學為當地經濟提供目前缺乏的技術。例如大灣區三地研究推行德式學徒計劃的可行性,並且透過佛山中德工業服務區的合作項目,向德國商會、職業培訓機構和德國企業取經,新增一個特別的簽證級別,以便培訓生、實習生和初入職專業人士在大灣區跨境生活和工作一段特定時間。
倡設置跨境附屬醫院
報告又指,大灣區面對最為迫切的醫療問題之一,就是改善廣東的公共衛生和提供足夠的設施。區內人口快速增長,而過往的醫療預算乃根據戶籍人口而非實際人口計算,導致大灣區廣東部分的醫療設施供不應求。透過發展珠三角及港澳醫院協作計劃,可以促進各地在醫療方面有更多的合作。在獲得區內各地相關部門的支持和鼓勵下,具體措施可包括設置跨境附屬醫院及開展適用於大灣區各地醫院的合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