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食品生產商雀巢,早前在日本推出「雀巢健康大使」計劃,參加者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發送每日進食的食物照片,其後便可得知應如何改善生活習慣、可攝取什麼營養補充品等,參加者若繳付每年600美元(約4,707港元),便能購買可溶於液體或奶昔的營養膠囊,以及補充維他命的小食,並可將血液及脫氧核糖核酸(DNA)樣本送往公司,分析自己患上高膽固醇或糖尿病等疾病的機率。
不少食品企業近年均研究利用人工智能(AI)及基因資料,分析顧客的消費模式。雀巢日本分公司主管高崗廣三(譯音)指,有關食物和營養的健康問題,近年愈來愈受關注,踏入21世紀,食品生產商不能再只靠品牌效應吸引顧客,必須運用互聯網及AI,為顧客解決他們意識不到甚至已經放棄解決的問題。
心臟病專家親測
斯里普斯研究中心的心臟病專家及分子醫學教授托波爾,曾親身嘗試利用AI協助自己制訂飲食方案,在兩周內利用手機應用程式,記錄所有曾攝取的食物、飲料及藥物,亦會記錄睡眠及運動的時間,此外亦佩戴監測器監控血糖水平,有關資料會交由AI分析,制訂出個人化飲食方案。
AI建議的飲食按理可讓托波爾活得更健康,但AI最終得出的結果卻出乎意料之外,在甜食類方面,芝士蛋糕獲評為A級食物,全麥能量棒只獲C-。水果方面,士多啤梨對托波爾而言屬A+級,柚子卻只是C級;豆類食品中,雜錦堅果獲評為A+,素漢堡扒只有C級,結果與托波爾所想明顯有分別,令他甚為吃驚。
托波爾認為,即使科學家不斷研究營養學,政府亦推出如飲食金字塔等指引,但人類對營養的認知仍然甚少,學界推崇的地中海飲食或需重新審視,所謂「健康飲食習慣」沒有劃一標準,而是因人而異。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