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國際 > 正文

華裔學者研合成器 腦訊號轉化語言

2019-04-26
■失語者現時只能選取字母,再組合成單字發音,說話非常緩慢。 網上圖片■失語者現時只能選取字母,再組合成單字發音,說話非常緩慢。 網上圖片

助漸凍人柏金遜症等失語患者正常說話

人類腦部神經一旦受損,便可能無法再說話,只能借助發音儀器,利用眼神或頭部移動,緩慢地表達所思所想。美國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科學家前日在《自然》期刊發表論文,宣佈成功開發「語言合成器」,把人類發言時的腦部訊號轉化為可辨別的人造聲音,期望未來把合成器植入人體,讓失語人士能自行說話,語速更可跟一般人無異。

目前不少疾病均會令人失去說話能力,包括俗稱「漸凍人症」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柏金遜症和咽喉癌等,中風或頭部受傷亦可導致失語,「漸凍人症」患者霍金自患病後,數十年來一直只能以儀器發音。然而現時的發音儀器欠缺效率,患者往往需逐一選取字母,再組合成單字發音,導致說話非常緩慢,每分鐘大約只能說出5至10個英文字詞,較平常人的100至150個慢得多。

收集神經訊號資料合成語句

領導該項研究的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神經外科教授張復倫表示,科學家長久以來一直希望能讓因病或意外喪失說話能力的人恢復正常溝通。張復倫指出,大部分人其實不理解自己說話時,需由大腦傳送訊號至聲道,科學家正正希望解讀此訊號,成為讓失語人士重新說話的起點。

科學家未有直接把腦部神經的電子活動轉化為言語,而是先邀請5名患上癲癇症、但仍能自行說話的人參加實驗,先向他們的腦部植入合成器,再要求他們讀出最少460個句子。

科學家收集各人發聲期間,腦部向上下頜、口腔、嘴唇和喉嚨等發音器官發出的神經訊號,當收集到足夠神經訊號資料後,再以電腦軟件合成語句,最後由實驗參加者識別句子是否清晰。

語速最高可達每分鐘150字

實驗結果顯示,電腦發出的合成聲音有些仍然略顯模糊,且發音不太純正,個別句子亦無法讓參加者正常理解,但大致清晰和自然。因此在理論上只要把合成器植入人體,目前不能說話但仍有思想的人士便可重新發言,更重要的是,新合成器的語速最高可達每分鐘150字,使失語者終可如一般人般說話。

這次實驗使用的句子大多是簡單和陳述性較強的語句,例如「那些小偷偷了30件珠寶」(Those thieves stole thirty jewels)、「造船是最迷人的過程」(Ship building is a most fascinating process)。參與研究的助理研究員阿努曼奇帕利稱,研究人員會把曾在實驗使用的字詞,逐一加入軟件資料庫,改善合成器表現,最終讓用家發表更複雜的句子。英國牛津大學神經學教授沃特金斯形容,今次研究結果屬重大突破。 ■綜合報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