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學者研動畫 驚歎《大鬧天宮》

2019-05-20
■渡言(左)與學生梅廷徽,左側牆壁是部分學生為作品所設計的微電影海報。香港文匯報記者詹漢基  攝■渡言(左)與學生梅廷徽,左側牆壁是部分學生為作品所設計的微電影海報。香港文匯報記者詹漢基 攝

科大渡言:中國動畫二戰後曾領先全亞洲 啟發日「漫畫之神」手塚治虫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詹漢基)日本動漫風靡萬千粉絲數十年,成為其「軟實力」象徵之一。其實,中國動畫在上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亦有過輝煌時代。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渡言,致力追蹤中國動畫發展歷史,她表示,於二戰及之後的一段時間,中國動畫各方面都領跑全亞洲,甚至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也曾直言深受影響;至於60年代初的動畫高峰作《大鬧天宮》,若以當時水平計,並不會輸給現今的國際大製作。

渡言是新加坡華人,首次接觸動畫源於11年前的一節課。「在2008年,我在美國唸博士,當時有個教授開有關日本動畫的課,我感到非常吃驚,為什麼動畫都能成為嚴肅的研究對象?」一個簡單的問題,讓渡言展開了研究動畫的歷程。

在研究過程中,渡言發現在二戰時期開始,中國動畫其實曾經站在亞洲「一哥」的位置。「我的同學對此似乎一無所知,更反問:『中國有動畫的嗎?』」

渡言找出了上世紀60年代初、由中國一手打造的《大鬧天宮》,「這是中國動畫的高峰。」該動畫取材自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孫悟空大鬧王母蟠桃宴、吃了玉帝的金丹,並與二郎神力戰數百回合,情節緊湊、人物立體、打鬥場面流暢,認為如對應當時情況,並不比現今的國際大製作動畫遜色。

《鐵扇公主》震撼日本社會

至於更早期、1941年公映的動畫電影《鐵扇公主》,是亞洲首部動畫長片,傳到日本後更引起了社會轟動。「當時日本的技術遠遠趕不上中國,日本動畫家開了一場又一場的座談會,討論能在中國動畫裡學到些什麼、日本動畫將來的方向應該怎麼走?」渡言說。

事實上,其後日本開始急起直追,而被譽為「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虫,也曾於自述中提到其1953年開始連載的漫畫《我的孫悟空》,不少人物設定都受到《鐵扇公主》的影響。

日動畫有深度 蘊人文因素

「不過中國動畫之後就開始衰落,到現在一直未有爬起來。」渡言認為,當中原因包括中國動畫未能從傳統名著、故事的桎梏中走出來,以致時代感不強,難以吸引新一代的觀眾。

然而動畫質素所折射的,不只有動畫及相關科技,還有背後所蘊藏的人文因素,「動畫其實就是人文學科的一部分。」渡言認為,日本動畫成功的其中一個原因,與內在深度不無關係,「例如宮崎駿的《天空之城》,正正反思了高科技帶給人類的影響。」

科技人文互補 非矛盾關係

「科技改變了客觀世界,而人文改變的是人的思想。科技與人文是互補,而非矛盾的關係。」渡言認為,人文學科有其存在意義,並非如一般人眼中所認為的「無用」。

她提出了「實用人文(Practical Humanities)」的概念,「文學中的寫作技巧、修飾手法,正好可以用於廣告行業;電影、藝術等更可以改變社會,我們為什麼不能承認人文學科本身就存在的社會功能?為什麼要將其拒之門外呢?」

對於人文學科的衰落,渡言感到萬分無奈:「越來越多院校將人文學科的預算減少,美國院校的比較文學、東亞研究等學系,都逐漸消失了。」她指出,「國家的強大不僅體現在科學,還有其文化影響力。」

然而渡言相信聚沙成塔,集合各人微小的力量,為人文學科的復興出一分力。渡言於2015年成立了「國際華語動畫研究協會」,並將於2020年邀請50位來自北美洲、歐洲及亞洲的學者,就動畫的歷史、影響等召開學術會議,期望能將成果結集成書,讓大眾從傳統文學以外,從另一側面思考人文學科的意義。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