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3科學家獲邵逸夫獎

2019-05-22
■第十六屆邵逸夫獎得獎名單昨日公佈。圖為新聞發佈會現場。香港文匯報記者梁祖彝  攝■第十六屆邵逸夫獎得獎名單昨日公佈。圖為新聞發佈會現場。香港文匯報記者梁祖彝 攝

析基因重組奠基礎奪生命醫學獎 探測太空「旅行者」得天文獎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柴婧)第十六屆邵逸夫獎得獎名單昨日出爐,3名來自美國、法國的科學家分別獲得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以及數學科學獎。其中,美國康奈爾大學威爾康奈爾醫科研究生院教授瑪麗亞.傑辛,證明了去氧核醣核酸(DNA)中,定點雙鏈斷裂會刺激哺乳動物細胞的基因重組,為今時今日的基因編輯革命奠定理論基礎,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包括癌症在內的遺傳性疾病等,對人類貢獻極大,成為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主。

邵逸夫獎創立十多年來廣受國際重視,已成為一項表揚人類文明最高成就的世界知名獎項。

過去近80名邵逸夫獎得主,約四分一還獲得包括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及阿貝爾獎等頂尖獎項,香港特區政府上月更特別宣佈,以邵逸夫獎為基礎籌備「香港桂冠論壇」,並於上星期舉行啟動禮,2021年11月將舉辦第一屆活動,以連繫全球頂尖學術人員,協助培育新一代的年輕科學家。

邵逸夫獎基金會昨日公佈今年3個獎項的得主,並定於9月25日在港舉行頒獎典禮,每獎項獎金120萬美元。

對人類遺傳有卓越貢獻

其中獲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的瑪麗亞.傑辛,身兼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醫學院和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她是分析人類細胞基因重組的先驅,首次直接證明同源重組和非同源末端連接對修復染色體斷裂的重要性,這一發現對了解正常細胞功能以及找到癌症等疾病病因至關重要,亦為利用定點核酸酶有效修復哺乳動物基因組技術打好了基礎。

瑪麗亞.傑辛自1994年開始展開開創性實驗,在老鼠的基因組中製造雙鏈斷裂,完成了第一次特別的基因組編輯,並發現在哺乳動物細胞基因組中引入定點雙鏈斷裂,斷裂位置可自動修復而不會產生變異,這項開創性工作為基因編輯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為不久的將來,通過改變染色體精確位置而治療人類及動物的遺傳疾病提供可能。

邵逸夫獎理事會理事、本身亦為生物醫學教授的陳偉儀解釋指,瑪麗亞.傑辛的工作對人類遺傳、進化影響很大,科學家以往並不知道為什麼細胞斷裂卻沒有產生變異,就是她的工作讓大家知道斷裂有修復機制,所以不會產生變異,也因為斷裂,父母可以基因重組。他續指,基因編輯的整個方法是建基於瑪麗亞.傑辛的發現,可以在基因組裡面有一個定點進行編輯,所以對現代醫學、人類遺傳有卓越貢獻。

「旅行者」改變對宇宙理解

至於天文學獎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大衛.莫里斯物理學講座教授和特別項目副校長愛德華.史東奪得,他領導的「旅行者(Voyager)」太空探測項目,在過去40年間,改變人類對木星、土星、天王星及海王星4顆巨型行星,以至外太陽系的了解,開展了探索星際空間的任務。

駐法國索邦大學研究員米歇爾.塔拉格蘭則獲得數學科學獎,以表彰他研究集中不等式、隨機過程最大值,以及自旋玻璃(spin glasses)的嚴謹結果,三者皆被認為是有關概率和高維幾何的革命性研究。自旋玻璃是一種數學模型,描述極度無序系統的物理現象,身為物理學家的邵逸夫獎理事會主席暨評審會副主席楊綱凱表示,作為氣態、液態、固態外物質的第四種狀態,自旋玻璃在物理領域都被經常用到,影響深遠。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