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映雪囊螢】與物相融 互相貫通

2019-06-05
■莊子夢見自己是隻蝴蝶,醒來後搞不清哪個才是夢。 資料圖片■莊子夢見自己是隻蝴蝶,醒來後搞不清哪個才是夢。 資料圖片

上星期略略介紹了先秦道家,若要更深入地理解道家思想,可從莊子的寓言故事入手,以下將淺談三則莊子的故事。

第一則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有一回莊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白鯈魚游得多麼悠閒自在,看它們多快樂!」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也是理所當然的。」

莊子說:「請追溯你先前問我的話。你剛才說︰『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就表示你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兒的快樂而問我,而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以上就是有名的「濠梁之辯」。惠施是名家宗師,兩人辯才了得,但故事帶出的「齊物」思想更值後人咀嚼。惠施認為魚和人是不可能相知的,但莊子則認為可以相知。這體現出莊子的「齊物」思想︰與物相融,互相貫通。

第二則故事,出自《莊子.齊物論》。有一天,莊子夢見自己是一隻蝴蝶,他在花間翩翩飛舞,悠遊自在,十分快樂,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莊周。不久他醒來,才驚覺原來是一場夢!莊周心想︰「究竟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呢? 」

「莊周夢蝶」的故事,有理趣,其意念比西方哲學的「懷疑論」早一千年;也富美感,歷來是不少藝術作品的題材。這故事也體現了莊子「齊物」思想︰一切事物間沒有固定界限,彼此可交合變化,無論軀體化成任何物象,都可自適自足,當界限消失,即可融化為一。因此我們的形體究竟是人是蝶,也就不太重要了。

第三則故事,出自《莊子.逍遙遊》。有一次,惠子對莊子說:「我有一株大樹,名叫『樗』。它巨大的樹幹上有很多樹瘤,因此無法以繩墨取直;它的小枝因為彎曲而不合規矩。即使長在路邊,路過的木匠都不看它一眼。」

莊子說:「現在你有這樣一棵大樹,卻擔心它沒有用處,怎麼不把它種在什麼都沒有的鄉村,廣闊無際的曠野裡,讓路過的人經過時,逍遙自在地躺在樹蔭下休息呢?這棵樹既然沒有所謂的用處,那麼它就永遠不會被砍伐,可終其天年,又何來招致禍患呢?」

寓言中的大樹,在世人眼中是「無用」的,連木匠也不屑一顧。不過,正因為大樹「無用」,令它不會遭受砍伐,可保天年,又令其變得「有用」。所謂「有用」、「無用」,其實並非絕對,視乎人的識見、看待事物的角度而異。在現今社會,我們常以金錢、物質去衡量事物,甚或人的價值。莊子認為,若能去掉世俗的價值觀,擺脫觀念的局限、精神的枷鎖,便可保存天年,達至逍遙的境界。

■迪尼路 現職中學教師 gglit@hotmail.com

逢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