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呆儺
中午在五強溪鎮用餐,鎮上有些冷清,見不到幾個人。船老大帶我走進一家他熟悉的飯館,店堂乾淨,卻沒有客人。員工說經濟不景氣生意差了很多。「原來江邊有很多做沙子生意的,現在都見不到人了。」想不到貿易戰不僅令股市一度慘不忍睹,還傳導到這偏遠小鎮!
飯後把船老大送回到船上,向他揮手告別,他要我下次再來,帶我去一些遊客去不到的地方。
回想到這一路遇到的都是船老大這樣的好心人、善良人,他們不善言語,卻認真地履行做人的良心。沈從文當年感嘆說:「許多這些可愛的鄉下人,知道事情業已辦完,笑笑的,各自又會轉到那個想像不到的小鄉村過日子去了。」他說的「事情」是修建險峻的沅陵山區公路,那些鄉下人近似今天的「農民工」。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之成就,有人認為是產權制度改革的收效,有人認為是引進西方資本和技術的結果,當然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無論哪種解釋,歸根到底農民在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當年農民們簽訂「聯產承包責任制」合約,為高層找到可以「借助的話語和邏輯」,以對外開放方式成為「世界工廠」,如果沒有數億廉價勞動力,也只是一種空想。「農民總是社會變革的代價的最大承受者,卻總是社會進步的最小獲益者」。這些年,農民工被戶籍制度擋在城市之外、農民工子女在城市讀書、農民工的權利保護都是極富爭議的話題。
官方公佈的數字稱,自2015年國務院發佈《關於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至2017年9月,全國共有480萬農民工返鄉創業,相信一年後的今天又有相當幅度的增加。除了農村發展、就業機會增多,沿海地區一些工廠裁員倒閉都是原因。
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東部沿海許多生產出口產品的工廠被迫裁員,據稱當時有2,000萬農民工被迫返鄉。但是這些農民工當中一些人沒有真正回鄉,而是滯留在重慶的廉價旅館消磨時光。
筆者在農村接觸到一些返鄉農民工,他們或幫助家中打理農家樂、客棧,或在本地找些事做。偏僻山區請一個普通勞力,每天人工百餘元。如果考慮背井離鄉等因素,在當地每個月若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和外出打工的實際收入相差不多。
經常被引用的數字是,近30年來,有3億農民工到城市打工,他們當中一些人已經回到各自的家鄉,無聲無息、默默生活着。他們親身感受了「外面的世界」,飽嘗冷暖風情,也讓他們接觸了市場、明白城市和農村的種種不同,當然還添加了一種隨時拔腳就走的「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