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一直以優秀的大學教育吸引內地學子前來深造。而畢業之後,幾乎每位學子都要面臨留港就業還是回內地工作的選擇,這其中不得不面對的一個事實是,香港作為一個金融地產發達的城市,對於一些文科生來講相對不好找到工作,是故,對於文科生來說,打破思維慣式、拓寬視野顯得尤為關鍵。日前,香港山西同鄉會與香港儒藝青年文化協會組織了一場「文化藝術跨界之旅--訪問珠海北師港浸大(UIC)中華文化傳播研究院」,就「青年人如何了解文化藝術跨界工作範式」為主題,以參觀學習、主題講座等方式,探索「文化藝術即實踐」、「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與「文化藝術工作的跨界指導」三方面的內容。
在「文化藝術即實踐」方面,訪學團考察了UIC「全人教育」理念下開設的文化藝術社團。在古琴館,社長向大家介紹了古琴的歷史和發展,並現場為大家撫琴一曲《酒狂》,此曲相傳是三國時期魏國阮籍所作。團員中有些人第一次聽古琴,聽罷紛紛表示很有意境。接下來團員在「一陽射圃」觀賞了射禮表演,「射」是六藝之一,在各個朝代均有繼承和演變。該社團在綜合了各個時期射禮形式的基礎上,創新出一套符合現代社會的新形式。接着團員參觀了陶藝工作室,其中一個「鎮館之寶」令團員讚不絕口,該社成員以「流觴曲水」為靈感製作的陶藝茶台,令茶杯可以順着水流旋轉到達在座的每人面前,有團員即場體驗後引《蘭亭集序》感慨:「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最後在雅樂堂,團員聽取社團負責人介紹「編鐘」以及「瑟」等古代樂器的介紹,並領略了一段編鐘小曲,令人對數千年的中國文化藝術產生無限遐想。
生活與文化不可分離
「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環節,由畢業於香港饒宗頤國學院的博士、UIC中華文化傳播研究院助理處長黃蕉風以「墨子──國史上的百科全書式學者」為題演講並與團員交流。同鄉會秘書長戴昕說:「許多人說,我不是文化人,文化與我無關,這是錯的。文化滋養人類,文化即生活。因相同的文化,人們更能達成共識。在企業中,管理者如何把企業理想傳遞給員工?這就需要文化來表達。」
在「文化藝術工作的跨界指導」環節,同鄉會文化藝術分會會長、儒藝協會藝術總監、新亞研究所博士曹璇談了她的看法,「跨界需要勇氣,更需要包容力。選擇跨界領域的工作,就好像開啟了一種高難度的玩家模式,因為跨界需要更多的內容去支撐。文筆與語言的鍛煉、邏輯與判斷的訓練,缺一不可。」曹璇說:「這就好像一個『環』。環的一頭是文科生的專業,比如翻譯、教學,我們需要從自己的專業入手,進入到文化藝術的全面學習,才能到達跨界的終點,即環的另一頭,而開展各種跨界工作。如果只是學習了環的開頭,就想對接環的終點,是不可能的。」
同鄉會副會長張家寧在活動後表示:「感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短短時間吸收的知識或許會影響我們的人生軌跡。非常珍惜此次在UIC的交流。」從事地產工作的團員Yana說:「這次活動讓我跨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感受了不同思維的碰撞;讓我見識了有趣的人,好玩的事;更像是一場洗禮,讓內心平和,重溫中國傳統文化的典雅與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