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問責協議滿意度 中大教學環評最高

2019-06-28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8所資助大學每年花費逾百億元公帑,於社會發展扮演重要角色,其管治更需要向大眾問責。教資會昨日公佈最新與8大簽訂的2019年至2022年三年資助期的「問責協議」,確保各所大學履行相關的職責和責任。協議列明包括教與學、研究、知識轉移、國際化等5個表現指標範疇,其中在教與學方面,需要衡量學生的滿意度,其中以中大學生對教學環境評分最高,1分至5分計獲4分的水平。

教資會自2016年起與8大進行多輪磋商,最終各自制定其「問責協議」,近日由教資會主席唐家成及秘書長鄧特抗,分別與8大校長及校董會/校務委員會主席簽署。

8份大學「問責協議」除載列各大學與公帑有關的職責和責任外,亦載有5個範疇的表現指標,包括教與學、研究及研究生體驗、知識轉移及公眾參與、國際化,讓有財務及可持續發展等。有關指標分為兩類,包括8大共通標準,以及由各大學自行「度身訂造」的指標。

教學體驗嶺大最佳

8大共通標準方面,教資會公佈了2017/18年度8大學生對教與學評分,學習環境滿意度方面以中大獲4分最高,浸大及城大則各為3.64分屬較低;而教學體驗滿意度則以嶺大的3.83分最高(見表)。

自訂指標方面,4所大學都有將學生就業相關表現列入教與學標準,其中港大及理大主要統計畢業生就業及收入數據,中大則衡量就業力,科大則強調全球就業力的生涯發展。另外,嶺大及理大列明以服務學習作為教與學指標,浸大強調電子學習,科大則會透過校內語文測試,檢視學生入學後英文能力有否進步。

唐家成強調,香港的資助大學具優良國際聲譽,有效的管治和對公眾問責的安排,可進一步鞏固公眾信心,有助界別可持續發展。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