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詹漢基)新來港人士需要經過一番努力,才能夠融入香港的生活;對於一群來自基層的新來港學生來說,不僅要面對全新的教育制度、更要想辦法衝破窮困家境的掣肘,才能在學業方面脫穎而出。本年文憑試中,不少新來港學生更是憑着努力與毅力,獲得一張張靚麗的成績表。
2017年從廣州來港的香島中學考生譚泳盈,在本屆文憑試考獲5科5**成績,另在數學延伸部分M2亦獲5**級,未來希望能升讀醫科,「主要是看見本港醫療人手短缺,而且醫生職業可照顧到家庭。」
泳盈分享家人從事茶水工作,一家七口居於深水埗的唐樓劏房單位,由於家中空間有限,平日較多留在學校溫習。她表示這段日子以學習英文最感吃力,幸得老師幫助,每日讀報改善發音和學習生字,結果成績比預期要好。
「點解電視發光」 好奇中覓讀趣
被問到學習心得,她認為不能死讀書,而可將知識結合日常生活,從中找到樂趣,「例如電視為什麼會發光、相機何以偵測到人臉,又如何做到美肌效果」等等,笑言這些思考都有助她探究箇中原理,從而學習更多知識。
3年前才來港的吳俊熙,就讀東華三院呂潤財紀念中學,在本屆文憑試中考獲2科5**、3科5*,M2亦有5*的佳績。俊熙新學年將在倫敦帝國學院修讀土木工程,期望為香港乃至世界提供更有效、環保的填海方式,以解決緊絀的土地資源問題。
俊熙勉勵眾多基層學生,「沒有資源並不代表沒有能力,我們需要在限制中尋找最大的發揮空間,我堅信在5年、10年後,大家終會取得成功。」
紡織學會美國商會胡漢輝中學兩名新來港學生雷嘉城及凌曉欣,不囿於現實限制,分別獲得6科33分及28分不俗成績,他們分別希望升讀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及中醫學課程,願為醫療界盡一分力。
中四才來港的嘉城分享指,初來港時,粵語、英文均一句不懂,英文聆聽測驗更只得8分,猶幸家人、師長鼓勵,才能重新振作。
曉欣來港5年,與母親及弟弟居住在不足230呎的劏房單位,雖然香港唸書困難重重,但「既然我來港與母親團聚,便要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