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新大陸 新天地台商兩代人系列三之二】拓年輕市場 創梅香「食」代

2019-09-05

子承父業登陸打響自主品牌 發展電商應對市場潮流

作為第一代台商,楊榮輝1989年果敢地跨越海峽在福建泉州市創辦榮祺食品有限公司,以製造業起家,專司青梅、生薑等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及出口。2016年,楊榮輝之子楊棋崴在大陸創立「梅百華」品牌,定位休閒食品,看準內銷,主打年輕市場,逐步拓展電商,帶動服務業發展。楊棋崴的親身經歷讓他體會到兩岸市場的巨大差異,也堅定了他留在大陸發展的信心。■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蔣煌基 泉州報道 圖:受訪者供圖

楊棋崴生在台灣,在日本讀的大學,很好地將日本的食安理念經台灣傳遞到了大陸。榮祺以青梅起家,栽種前期要對重金屬等進行土壤檢測,有專人負責種植園巡視,記錄栽種、施肥、採摘等各環節,亦指導農戶按照標準栽種。僅青梅一項,榮祺出口量在大陸位列前三。「父親對食材的品質要求近乎苛刻。」楊棋崴說,榮祺每顆青梅均手工挑選,醃製的鹽度,脫鹽的程度,微生物檢測和理化指標都沒問題了,經品評最終才能出廠。

「每個小孩都想從成功的老爸身邊獲得自由」,楊棋崴道出了心裡話。父親不僅對食材有要求,對楊棋崴也「管控」得很嚴格。跟着父親在大陸打拚那陣,「我每天只是找廠長、協理請教了解,日本客商來了就旁聽,記筆記。」楊棋崴抱怨道,「而且職等最低,出工廠大門還要門衛批准。」有時因為理念不同,父子倆有過摩擦,吵過架。在氣頭上,楊榮輝甚至對兒子說過:「你要多少錢我給你,你出去自己當老闆就不用聽我話。」

由於榮祺出口日本的產品都只能貼牌,父子倆一直都希望能有自己品牌。進軍大陸前兩年,楊棋崴在台灣創立「田品堂」,但台灣經濟不好,「口袋沒那麼深」。他創立的「田品堂」折戟,每月虧損近30萬元(人民幣,下同)。兩年的虧損,父親楊榮輝照單全收,「碰壁了他才會有覺悟。」父親用愛與包容,一點點地引導他走進大陸,熟知大陸。楊棋崴也通過這次嘗試成長了不少。

年輕團隊勤創新擅變通

2016年,楊棋崴在大陸創立了「梅百華」品牌,主打內銷市場,目標受眾為年輕人,「只要年輕人有的消費習慣,我們都去拓展。」楊棋崴說。打開內銷的大門,楊棋崴的品牌發展漸有起色,楊榮輝也慢慢給兒子放權,讓他全權負責內銷市場。用楊棋崴的話說,是「管控開始鬆動,我開始得到自由。」

楊棋崴還嘗試說服父親拓展電商,「他是個經歷風浪的成功人士,想讓他一下子聽我的,那不太可能。但最終市場證明我的思路對。」言及於此,楊棋崴略顯得意。

楊棋崴的內銷市場剛起步時體量小,效益低,不被看好。但三年時間過去,內銷營業額佔比近30%,楊棋崴對大陸市場的龐大有了理性認知,對大陸市場也更有信心。「外銷產品是單一品項大量生產,內銷是多樣品小批量生產,口味、包裝風格、銷售模式、客群維護完全不一樣。」楊棋崴啟用年輕團隊以應對多變市場需求,「父親20多年的老部下放到內銷車間,基本最終都淘汰,因為要勤創新擅變通去應對大陸市場變化,他們適應不了。」

三位一體整合提升管理

在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楊棋崴當天,他與管理諮詢公司開了一早上的會。因借助電商開拓內銷市場,管理滯後帶來的危機逐漸凸顯。楊棋崴希望未來五年為公司導入全新管理體系,以匹配公司成長速度。「不以銷售額論英雄。」雖如今榮祺內銷成長驚人,但楊棋崴覺得,除了人才,公司需要在內部進行管理整合與提升,形成人才、管理、銷量三位一體體系。「公司在大陸發展,我們創二代要帶着更大的創業決心來守業。」楊棋崴的心態,或許很能代表台灣創二代的心理。「做內銷雖然更累,但我不是孤軍奮戰,父親在背後支持我,我會做得更起勁。」他說。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