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包裝被拆穿 「獨角獸」IPO再遇挫
一度被視為下半年最受關注首次公開招股(IPO)的共享辦公室公司WeWork,前晚宣佈叫停原定最快下周掛牌的計劃,改為目標在今年底前完成上市。WeWork的商業模式及企業管治在招股過程中遭到市場嚴重質疑,導致不少投資者卻步,令公司估值在短短4星期內,由470億美元(約3,677億港元)跌至不足100億美元(約782億港元)。這次事件勢必進一步打擊市場對一些所謂「獨角獸」企業IPO的信心。
WeWork母公司We Co.原定在前日早上展開上市前路演,並計劃最快在下周落實招股價並掛牌。不過到傍晚市場開始傳出WeWork打算押後上市、改為在10月底前掛牌的消息,到晚上公司終於發聲明證實IPO延期,不過聲明沒有提及重啟上市的確實時間,僅表示目標在年底前完成IPO。
瘋狂擴張 收1蚊蝕兩蚊
自從8月中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上市申請後,WeWork隨即面臨市場種種質疑。首先是公司將自己包裝成「共享經濟」創新企業,但經營模式骨子裡卻是傳統地產租賃公司,而且過去兩年的瘋狂擴張令成本不斷上升,頭半年WeWork幾乎每做1美元生意,就要倒蝕2美元,盈利遙遙無期。
此外,WeWork的企業管治亦問題多多,在同股不同權安排下,創辦人諾伊曼擁有超過50%以上投票權,他與公司的多宗巨額關連交易亦受到質疑,更離奇的是公司竟規定諾伊曼死後其妻有權選擇繼任的行政總裁。外圍市況亦不利WeWork,例如矯形牙醫診所SmileDirectClub上周掛牌當日即跌穿招股價,以及Uber和Lyft等同樣靠燒錢營運的企業年初上市後股價沉底至今。
推新管治方案 投資者不收貨
連串問題令機構投資者對WeWork的IPO反應冷淡,迫使公司在過去兩星期多次調低上市目標估值,由今年1月最後一次融資的470億美元估值,降到據報不足100億美元,甚至傳出作為公司最大投資方的軟銀集團要求押後上市的消息。面對質疑,WeWork上周還在堅持上市計劃,上周五公佈改善管治方案,將諾伊曼持股的每股投票權由20票降至10票,並廢除其妻子的角色,不過投資者仍不收貨。
英國《金融時報》引述知情人士稱,WeWork說服投資者的過程中遇到「極端困難」,令公司在今年內甚至明年初上市的計劃變得更加複雜。報道指,由於WeWork早前與銀行簽訂的60億美元融資協議條款列明,公司必須在12月31日前完成IPO才能取得貸款,如果最終無法趕及在今年內上市,公司將需要制訂新的融資方案。 ■綜合報道
WeWork五宗罪
一、企業管治差
在最初的上市計劃中,WeWork計劃發行三類投票權不同的股票。A類股票每股代表1票投票權,但創辦人諾伊曼持有的B類和C類股票每股卻擁有20票投票權(上周五宣佈降為10票)。公司亦計劃在諾伊曼死後由他的妻子決定行政總裁繼任人(上周五取消)。
二、關連交易爭議
諾伊曼與WeWork的多宗關連交易也被指不合理,例如招股書顯示WeWork以低於1厘息貸款給諾伊曼購置物業,再倒過來放租給WeWork;今年7月WeWork重組,公司竟以590萬美元(約4,616萬港元)向諾伊曼名下公司買入「We」商標(這筆款項後來歸還)。
三、大幅減持套現
作為WeWork第一大股東的諾伊曼,過去幾年透過出售持股和抵押股份貸款,套現逾7億美元(約54.8億港元),令投資者質疑他對公司前景沒有信心(上周五宣佈為諾伊曼持股增設一年禁售期)。
四、估值離譜
WeWork在年初最後一輪融資後的估值飆至470億美元,但公司至今仍未錄得盈利,上半年收入15億美元(約117億港元),虧蝕卻達13億美元(約102億港元)。相反已上市的競爭對手IWG,雖然上半年錄得5,060萬英鎊(約4.9億港元)經營利潤,市值卻只有35億美元(約274億港元)左右。
五、商業模式難持續
WeWork雖然號稱是「共享辦公室」,但實際所做的事卻是向大業主承租大型寫字樓,再分拆出租予中小企,為了擴張公司不斷增加辦公室空間,由2017年的1,000萬平方呎變成去年底的4,500萬平方呎,與已經創立30年的IWG相若,但WeWork的會員數目只有IWG的1/5。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