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 倩
樓上住着一男孩一女孩,兩人同在小區幼兒園,同在小班,兩家還是對門。每天傍晚放學,兩孩子便一路瘋跑,你追我趕,看看誰先到家。每次勝出者都是女孩,她比男孩大半歲多,自然跑得快。
每回男孩都會很認真地道一聲,「小姐姐,再見!」女孩扭頭就回屋,從不應答,她的父母也從不吭聲,只留下防盜門「光噹」的冷冷回音。
和朋友說起這件事,她說遇到這樣的父母,女孩真可憐。「現在這個社會,整天比別人家的孩子,殊不知別人家的父母才是教育優勢。」朋友從事教育工作,見過太多恨鐵不成鋼的父母,也見過太多青春期抑鬱厭學離家出走的孩子,「說句遭人罵的話,那些父母早幹嘛去了?」她說道。就像影視劇《小歡喜》中的教育問題,孩子即將高考,父母都不淡定了。學霸喬英子的目標是考上航空航天專業,而不是單親母親宋倩為自己設定的清華北大。
這下惹火了宋倩,「我為了你,放棄了多少我自己想做的事,你知道嗎?」類似的話語,不知在我們耳朵裡轟然炸響過多少次,「我都是為了你好」、「你考不好對得起我們嗎」、「考不上你將來沒出路」,背後折射出的是中國式父母的深度焦慮,以及捆綁式的愛,這樣極易背道而馳。
前不久有位教育專家來濟南做講座,他說了句話很耐人尋味,「親子關係不佳,孩子教育白搭。」家庭的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然而,很多父母往往忽略這一點。《紅樓夢》中探春與母親趙姨娘的衝突大戰,想必不少人都有印象。探春是賈政的庶出,她受過教育、識字,有文化、有見識,從她屋裡的擺設也能看出她的素養,名人法帖、汝窯花囊、米襄畫作、顏真卿字等,非常高雅,因此她受到賈母、王夫人的器重,反而是賈環不討人喜歡。
小說第二十七回,探春讓寶玉出門時順便替她買一些香盒、風爐、柳枝編的小工藝品等飾品,寶玉說我拿點錢讓傭人拖一車回來,其實探春的意思是覺得寶玉眼光好、審美高,她要用鞋子做交換,「我還像上回的鞋作一雙你穿,比那一雙還加功夫,如何呢?」寶玉道出一雙鞋引發的風波,說賈政看到此前寶玉穿的花鞋,他不敢說探春,謊稱舅媽做的,後來遭趙姨娘痛罵,「正經兄弟,鞋搭拉襪搭拉的沒人看的見,且作這些東西!」言外之意賈環才是她的親兄弟。聽聞母親如此丟臉,探春不吐不快,「他那想頭自然是有的,不過是那陰微鄙賤的見識......論理我不該說他,但忒昏憒的不像了!」對孩子來說,語言暴力比棍棒拳腳更勝一籌,刺痛的是子女的自尊心,難以抹殺。
第五十五回中,探春幫鳳姐掌管家務,趕上趙姨娘的兄弟趙國基去世,即她的親舅舅,趙姨娘以為自己閨女掌家,會多賞些銀子,沒想到探春一視同仁,由此爆發大戰。趙姨娘咄咄逼人怒斥,探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原來為這個,我說我並不敢犯法違理。」她進一步解釋,「我但凡是個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業,那時我自有一番道理......如今因看重我,才叫我照管家務,還沒有做一件好事,姨娘倒先來作踐我。」兩人吵得不可開交,李紈上前做和事佬,卻使探春更加無地自容。「誰不知道我是姨娘養的,必要過兩三個月尋出由頭來,徹底來翻騰一陣,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也不知誰給誰沒臉?」趙姨娘太不自重,也難怪探春六親不認,後來探春遠嫁,也是為了與她斷了拉扯,趙姨娘跟人說,她是從我腸子裡爬出去的。
後來,賈府被抄檢日益破敗,趙姨娘暴病而死,眾人只顧得賈環,沒人料理她。唯有周姨娘哭得悲切,「做偏房的下場頭,不過如此!況他還有兒子的,我將來死的時候還不知道怎樣呢!」不得不驚歎,曹雪芹的全景式佈局,他用一個不易覺察的小人物,側筆寫出趙姨娘的悲慘下場,而這也恰恰反襯出她對探春的態度,讓人不禁捏把汗:倘若一味的遵從母親,聽趙姨娘的指令,探春豈不早被攆出賈府或賣掉?雖然母親不「正」,但探春有主見,做命運的主宰者,這樣的女兒令人刮目相看。
探春與趙姨娘的母女大戰,我們從中最應汲取或學到的是,教育子女,父母應放下身段,摒棄「老子說的都是對的」的刻板印象,遠離粗暴語言,與孩子平等溝通和共處。我住在某高校家屬院,周圍都是大學老師,茶餘飯後,經常聽人討論教育孩子的事。曾聽一老師苦訴,「我能帶出優秀的班級,卻管不好自己的兒子,真是莫大的失敗。」其實,根源還在於自我成長的缺失。李洱的小說《應物兄》中,影響海內外的儒學大師程濟世,卻教育不好自己的私生子程剛篤。兒子吸食毒品,他忍不住老淚縱橫,二十四小時陪着他,以幫他徹底戒毒,完成大學學業。後來,因吸毒,兒子與女友生下一個畸形兒。誰能說,這不是教育的悲劇?
看電視訪談,演員鄧超回憶初中讀書時的叛逆、調皮,險些被學校開除,他的母親衝進教室,替他辯論說︰「我兒子是個好孩子。」多年後,鄧超滿臉感慨地說︰「我相信我後來所以沒有走錯路,是因為那天下午媽媽對我的相信。」同樣的一幕,也發生在我的表弟身上。大約十七年前,他進入市區某重點小學讀書。有一天課堂上,他用帶鎖日記本上的小鎖,把老師的裙子邊鎖在了課桌上,鬧得哄堂大笑,姑父被校長請到學校問話。那天晚上,他早早回家等着挨打和痛罵,等來的卻是一場輕鬆的談話。如今他留學海外,成為最努力和最優秀的留學生,現在回想,我並不知道那個晚上姑父對他了說了什麼,但我知道他在犯錯後沒有被扼殺,也沒有被否定,當年的寬容和平和,才造就了他今天展翅翱翔的自信和無畏吧,至少是一種相信。
當你為了孩子的作業完不成而鬧得雞飛狗跳時,當你為了孩子的成績考砸了而進行家庭冷戰時,當你因為孩子的分數上不了重點學校而吵得焦頭爛額時,你一定要先鎮靜下來,問問自己這個父母是否合格,是否需要去上「銀河補習班」。因為,做父母與做孩子一樣,都需要不斷學習和修行。與其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不如先學着成為別人家的父母,做民主、開放、包容、現代的父母,後者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