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畢業投身外事 留學歸國入職外企 新時代裡轉型創業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春風吹拂華夏大地,年輕的張建欣在高考志願上填下了當時非常時髦的英語專業。90年代,伴隨着著名的鄧小平南方講話,中國又開始了新一輪改革開放,張建欣又選擇了投身外交圈。世紀之交,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更為積極融入國際體系之際,張建欣再次選擇遠赴美國深造求學。21世紀,面對蓬勃興起的一個又一個中國故事,她欣然轉身回國,在多家國際知名跨國公司擔任重要職位,親歷外企在中國的發展壯大。新時代裡,她從外企的高位上果斷轉型,抓住中國發展的新機遇,在長期由外企主導的公共事務諮詢領域,創辦了道合諮詢並擔任總裁。■香港文匯報記者 葛沖、實習記者 謝文博 北京報道
在外國人眼中,張建欣是個獨特的人。在中國人看來,她能折騰,不走尋常路。國慶節前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張建欣坐在京城一家咖啡館和香港文匯報記者分享了過往這些年間她的一段又一段精彩的人生經歷。她發現她的人生軌跡實際上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與整個國家的發展脈動緊密聯繫在了一起,她的一個個看似偶然的個人選擇,其實背後都深深刻有時代所賦予的必然性,反映的是時代的發展對個人的影響,而她正是抓住時代潮流的一個幸運者。
負責人選任變遷 反映中國市場份量
張建欣20餘載的工作生涯中,絕大多數時間都與外事和外企相關,特別是親身見證了外企在中國的發展與變化。在外企進入中國的初期階段,中國市場在外企的全球架構中處於較低級別,中國市場的負責人通常是從東南亞或者台灣、香港的分公司選調而來的有經驗的經理。
隨着外企在中國的快速發展,張建欣注意到,外企派到中國來的管理者逐漸變成了其全球領導團隊的重點培養對象。同時,許多大公司開始把中國從亞太區單獨抽出來,成為與亞太區平級的市場。
然而,這並不是故事的結束。逐漸地,越來越多像張建欣這樣在中國出生,在中國接受教育,同時又擁有在國外求學或工作經驗的中國人,開始擔任外企在華負責人。張建欣說,外企對中國區負責人的人事安排變化,實際上體現的是中國市場的發展以及中國在外企全球版圖中份量的大幅增加。
從產品到研發 「中國玩法」成風向標
另一個有意思的變化也令張建欣感觸頗深。她回憶說,外企最初拿到中國生產銷售的主要是「成熟產品」。所謂「成熟產品」就是已經處於產品生命周期末段、即將被更新換代的產品,比在歐美上市的新產品落後一兩代。但是,隨着中國市場地位的日漸提升,外企拿到中國的產品越來越新,與全球新上市產品的時間差也越來越短--從最初落後幾年,到相差六到十二個月,再到與歐美同步上市。
「不過,最讓人興奮的還是最近這幾年,很多外企在中國建立了研發中心。跨國企業這樣做,不只是看中了中國的大量人才和相對較低的研發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們需要根據中國消費者的喜好特點來進行研發。也就是說,中國市場的巨大體量已經促使外企全球研發策略發生變化。」
在電商、新能源汽車等某些領域,中國的研發方向已經在引領全球,中國市場的玩法逐漸變成了全球市場未來發展方向的風向標。
從簡單複製國外成功產品,到中國研發引領全球研發,這是一個質的變化。在張建欣看來,這一變化充分體現了中國市場重要性的提升。這不僅是國民消費市場的擴大,更折射出國家的發展與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