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繼傳統文化 助力家風建設
祠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傳承至今。近日,江西省高安市建山鎮雲堆村委會上杭橋村舊址重建的祠堂迎來「上樑」儀式,在外務工的村民,紛紛趕回來幫忙助陣,為村裡的百年工程出錢出工。民俗專家表示,隨着經濟條件的改善,農村地區對這種傳統文化的守候更加堅定,並且賦予家風建設新內涵。香港文匯報記者發現,在江西、湖南等地,重修祠堂成為不少鄉村近年來重要的大事。在高安,多數村莊陸續迎來祠堂重修重建。■香港文匯報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議事的場所,還兼有辦理婚喪壽喜事宜的功能,是一個村莊人氣最旺的地方。在江西,不論村莊大小,幾乎都建有祠堂。
上杭橋村的舊祠堂,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已有200多年歷史,歷經十幾代人。雖然期間有多次重修動議,但均因經濟條件有限而擱置。而2018年的一次提議,全村很快形成一致意見,包括商議集資方案、招標等工作,進展十分順利。
一年過去,上杭橋的新祠堂已初具雛形,農曆新年前便可竣工投入使用。
既保傳統 又添新意
「整個祠堂三進三出,有象徵『聚財』的天井,飛簷、木花雕比原來更精緻,同時還增加了廚房、文娛空間,既保留了傳統,又增加了新意,我們對這個祠堂十分期待。」上杭橋祠堂重建工作理事會理事長敖竹林說。
雲堆村委幹部敖擁軍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上杭橋村新建祠堂,在當地並不是什麼新鮮事,近七八年來,當地迎來一個重建祠堂的高峰。
「雲堆村有11個自然村,除了個別村,其他都已新建或正在新建祠堂。 也就是說,到今年底明年初,雲堆村90%以上的自然村,都有本村的全新祠堂。」敖擁軍說。
這在上杭橋村祠堂重建工程包工頭朱六的口中得到印證。最近這幾年,因為在高安各地修建祠堂,他幾乎沒有休息時間。他說,5年間總共為9個村重修了祠堂,因為排期緊張,還有很多村的祠堂項目沒有接。
村民增收 反哺鄉梓
敖竹林說,如今,村集體有錢了,村民腰包也鼓起來了。上杭橋村並不是一個大村,但180萬元(人民幣,下同)工程費用,籌集起來並不是難事。
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雲堆村主產稻穀,國家多個政策疊加鼓勵種糧,市場行情上漲,農民收入普遍增加。加上外出務工收入,每個家庭人均年收入近1萬元。此次修建祠堂每個人口集資2,000元,對大家影響並不大。只用了10多天,全村的集資款便全部收齊。
村民表示,200多年歷史的祠堂,能在他們這一代完成重建,十分不易。直接原因是村民收入的提高,更深層次則是中國各項事業綜合發展的結果。
比如教育,上世紀80年代,上杭橋考出了第一個大學本科生,之後,大學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些大學生又反哺村裡,比如村裡新修的族譜,就是其中一位大學生參加工作後主修的。這次重建祠堂捐款,他們也成為重要的力量。
「我從上世紀90年代初便前往廣東務工,親歷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變化。內地城市舊貌換新顏,農村也有日新月異變化。所以觀看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和閱兵式,我更有特別的感受。」村民敖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