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通識把脈】建構有效課堂 由3I做起

2019-10-14

上課、教學、評估,好像是每一個課堂都有的元素。但是否有齊所有元素,就代表學生能夠有效地學習呢?假如我們設身處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如何讓同學在課堂上有一個良好的學習體驗?筆者認為要讓整體的學與教有所提升,當中有幾個處理課堂的關鍵,可以一同探究。

注意互動性 有效提效能

首先是注意課堂的互動性(Interactive)。以互動的形式推展學科學習,相信可以有效提升課堂的效能。經驗上,一些課堂技巧如角色扮演、戲劇教學、小組匯報及融辯入教等,學生可以從中成為學習的建構者,探究和規劃學習經歷的工作,提高議題探究的學習效益。

在此特別鼓勵學生利用流動裝置,推動流動學習。這種學習模式在課堂上運用的優點是,師生及學生之間,可以實時分享學習成果,個別成員提供的數據或資料可匯聚,作為小組匯報內容;同時,透過互相觀摩,同學可以吸收不同人的觀點,互相學習和印證。

在進一步提升學與教的效能上,應該要為學生預備沉浸式(Immersive)的議題和學習場景。在一般教學上,教師可就具有生活連繫的議題,鼓勵及安排學生參與資料搜集和研究,引發他們對議題產生興趣。例如在了解本地貧窮議題時,讓學生考察社區,並且發掘社區物價、設施等資訊,並掌握基層生活的難點。

當然,有時因為課節上的局限,令老師未必能夠安排所有學生進行親歷其境的考察活動。在這個時候,資訊科技就能有效提供沉浸式學習。

現時,虛擬實境(VR)及擴增實境(AR)等技術發展迅速,學生可以在課堂中透過虛擬的視像,進行有如親歷其境的學習,並從中探索課堂所需要的學習素材。

最後是一個真正多樣化、具融合性(Inclusive)的課堂,可以讓學生回歸教育的本源,照顧學生的獨特性和學習多樣性。前面提到的互動學習、沉浸式學習,能切合不同學習者的需要,讓能力稍遜的學生,能從別人身上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也可以發揮自主學習的精神,甚至擔當領導的角色。

讓學生在同一個學習的社群共同體中,發揮所長,並同時有貢獻。此外,在學習設計之上,我們也需要尊重和照顧學生的學習設計角色和興趣;而教師在安排教學策略和課業上,也可以班別、級別或不同單元為本,設計分層教案和課業,適切地照顧不同進度學生的學習需要。

筆者將以上三項歸納成簡單易記的「3I(Interactive, Immersive, and Inclusive)教學法」,希望在往後的分享中,可以更進一步展示相關課堂要素的示例。■洪昭隆 天主教培聖中學助理校長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