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在古今建築物中是平凡不過的裝置,然而它卻打通了人與大自然的隔膜,且在中國古籍中多有記載。說文云:「在牆曰牖,在屋曰窗。」有學者認為,牖是牆上較小的洞,也起着窗的弁遄C可能因為「窗」是太常見及常被描述之物(古代書法家傾向在同一書法作品中,使用不同的異體字),因此,在台灣教育部出版的異體字字典中,「窗」字的寫法竟有29種之多,令人歎為觀止。
中國人雖重實用,但在生活器物上,卻喜歡藝術生活化,把藝術帶進生活中,注重意境,追求情趣。高人雅士,達官貴人的深宮宅院,安裝的當然不是平平凡凡的窗。《文選.左思.蜀都賦》:「開高軒以臨山,列綺窗而瞰江。」唐王維《雜詩》:「來日綺窗前,寒梅着花未?」,當中提及的「綺窗」,是指雕刻了精美花紋的窗子。名之曰「綺窗」,真的引人遐想。
此外,在中國人的庭院中,也愛在牆上裝上「空窗」。這些窗的窗孔沒任何遮攔,讓屋內之人可取牆外之景,擴大視域,達園林借景之效。當然洞口也可以望磚,瓦片或鐵筋泥塑成透空的圖案或花紋,令它像相框般精緻,名之曰「漏窗」。
另一方面,中國人除了講求窗的精美,也重視窗所在的方位。文學作品中,「東窗」、「南窗」、「西窗」、「北窗」都曾被作者提及。
大家熟悉的成語「東窗事發」,其典源於有一天,奸臣秦檜曾於東窗下與妻子王氏商討謀害岳飛,令一代忠臣被皇帝殺害。結果惡人也遭天譴。不久,秦檜和兒子秦熺也死了,王氏整日心緒不寧,派道士往陰間探望。戴着重重鐵枷的秦檜,託道士回話給夫人說:「東窗事發了。」不久王氏也死了。這雖是一則故事,但足見中國人深信,惡人自有惡人報。
撇開臭味相投的夫婦,李商隱《夜雨寄北》中的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展示丈夫在外地(巴蜀)公幹,十分渴望回家與妻子在西窗下秉燭夜談,訴說綿綿情話,足見其鶼鰈情深。
而提及「南窗」與「北窗」,最鍾情於其中的,非陶淵明莫屬。在《歸去來辭》中說:「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至於《與子儼等疏》,陶氏就說得更明白了:「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可見一方面陶氏真的厭倦了官場生活,極想歸園田居,而他真箇對家居風水也有講究,知道「北窗」下有涼風,熱天在此納涼,涼風習習,好過做皇帝。古人描述不同方位的窗,有時並非偶然呢。 ■陳慰敏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講師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