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台灣 > 正文

大陸學者:「26條」助台企轉型尋新增長點

2019-11-08

香港文匯報訊 據中新社報道,大陸出台《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下稱「26條措施」),連日來受到廣泛關注。持續且不斷更新的惠台利民措施釋出,是大陸對台大政方針行穩致遠的又一例證。

有專家指,「26條措施」推動落實不僅對台灣經濟轉型有幫助,亦增強台資企業抵禦全球經濟動盪風險的能力。

連續兩年推出提供同等待遇的系列新政,被認為是大陸持續為「登陸」台胞台企增強獲得感的務實之舉。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對記者表示,「26條措施」與去年出台的「31條措施」都是中共十九大報告涉台論述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對台重要講話精神的落實舉措,是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優先讓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的具體實踐。

利用大陸市場加快轉型升級

張冠華說,這對於台灣經濟充分利用大陸市場加快轉型升級、台灣企業擴大在大陸的發展空間有重大意義。「26條措施」開放台商台企准入的領域,大多數屬於台灣存在一定優勢、需要更大市場支撐和政策支持的產業。這些措施對台灣企業和經濟而言「含金量」很高,對台灣優勢產業充分利用大陸市場擴大國際競爭力有重大意義,有助於台灣經濟轉型、出現新的增長點。

過去一年多來,主要以出口生意為導向的台商群體面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尤其是中美貿易摩擦持續的大環境,其轉型升級的壓力陡增。張冠華認為,「26條措施」在5G建設、循環經濟、標準制定等方面為台資企業提供了重大機遇,相信亟待革新的企業在相關政策指引下能憑藉大陸市場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並逐漸擺脫低附加值的傳統生產,實現技術升級以應對經濟全球化的不確定性挑戰。

張冠華亦表示,從中長期看,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取得實質進展,相當於將台灣內部的企業市場腹地拓寬至大陸。一些台企不用在大陸投資就可以直接把產品銷往各地。無論是「26條措施」還是打造共同市場,絕不是所謂「掏空」台灣經濟和人才之舉,而是對台灣的重大利好。如果民進黨當局繼續阻止兩岸交流與合作,阻止台胞台企享受大陸惠台利民舉措,很可能倒逼這些企業和人才到大陸發展,「掏空」台灣經濟和人才的反而可能是民進黨當局。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