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古今談】電動車工業 中國聰明的戰略

2019-11-22

范舉

由於要保護地球,世界各國都想盡了辦法,研究電動車。現在,全世界都在爭辯荂A究竟電動車抑或是「電轉氫」汽車哪一個效益好呢?

新科技都可以註冊知識產權,誰人拔頭籌,獲得了專利權,全世界都要買它的版權,以後收版權專利費,就可以撈到盆滿缽滿。

電動車的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充電的技術正在陸續取得新突破。現在,日本已經可以做到充電10分鐘,汽車就可以走400公里。中日將會達成合作,統一充電樁的標準。

目前,日本的快速充電樁額定功率為150kW,而中國的國標快充樁額定功率約為50kW。中國則發明了名為「高比能快充鋰離子電池」的技術。該技術突破了石墨體系不能快速充電的技術瓶頸,在保持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長壽命等優點基礎上,可在15分鐘內完成100%充電,確保電動汽車350公里的續航里程。

日本、中國、韓國、德國都全力研究氫燃料車,氫燃料車又分為兩個類型,一種「氫轉電」,即氫電池汽車;另一種是液態氫燃料車,直接利用液態氫推動引擎。過去,不少國家都在研究電解水的方法,製造氫氣,技術簡單,但是成本極之高。

近年,開採油母頁岩石油氣的技術有所突破,通過電解的方式處理石油氣,就可以低成本地獲得氫氣或者甲醇。天然氣和油田氣主要由低分子烷烴所組成(主要成分為甲烷)CH4,還有微量的環烷烴。氫氣的貯存器具成本高昂,需要使用很厚的不袗或者碳纖維製造,大大增加了液態氫汽車的成本,建築加氫站的成本也非常高昂。所以,德國和中國並不傾向生產氫氣小型房車,而是生產氫氣電池的公共巴士。這樣就可以一個加氫站,服務上三四百輛的氫氣電池公共汽車,成本大為降低。全中國建造了輸送石油氣的管道,石油氣的管道旁邊都可以建造加氫站,節省了成本。

德國和中國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目前都未能進入城市的電網,結果這兩種再生能源都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利用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去電解石油氣,變成氫氣,將會為國家大量節省進口石油的成本。加氫站可以為公共巴士注入液態的氫氣。如此一來,不需要成本的風力和太陽熱力,就可以大規模地開發,等於是降低了成本。

估計中國風力發電和太陽能電無法進入電網,中國每年浪費的再生能源產能約在150兆瓦左右,可發動1,800萬輛燃料電池客車,「中國不必擔心氫能供應問題」。

2018年,中國成都已經製造出兩輛氫燃料電池公共汽車,在加氫站經過20分鐘的氫能加注後,載滿乘客緩緩駛出園區,在成都市服務。該車每百公里耗氫量為3.8公斤左右,最高車速達69公里/小時,續航里程達500公里。該款客車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已進入國家工信部公告推薦目錄。日本政府的「氫能源基本戰略」目標是2030年左右實現氫能源發電商用化,以削減碳排放並提高能源自給率。

至於,我國在相關規劃中明確氫燃料電池汽車將與國際同步發展。燃料電池車和純電動車是未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兩大方向,二者各有所長,但燃料電池車更適合商務用途。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