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朱山坡《蛋鎮電影院》 承載難以磨滅的集體記憶

2019-11-22
■朱山坡講述電影對自己的藝術啟蒙。■朱山坡講述電影對自己的藝術啟蒙。

在曾經物質匱乏的年代裡,看電影幾乎是中國人唯一的精神生活,也是少有的讓中國人放下重擔、內心舒緩的公共場合。著名作家朱山坡通過《蛋鎮電影院》將「那代人難以磨滅的集體記憶」首次以小說的形式呈現出來。日前,朱山坡作客鄭州松社書店,講述上世紀80年代電影院中的眾生百態。■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蕊、通訊員 邵鮮艷

這本《蛋鎮電影院》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書寫了17個相互關聯的故事,均以南方小鎮--蛋鎮的電影院為背景和載體。結構鬆散,每篇拿出來可以獨立成章,同時主題集中,某些人物貫穿到尾,也可以說是一部長篇小說。

朱山坡是廣西北流市人,以村名「朱山坡」為自己的筆名,本名龍琨,現供職廣西作家協會,出版有長篇小說《懦夫傳》、《馬強壯精神自傳》、《風暴預警期》,小說集《把世界分成兩半》、《餵飽兩匹馬》、《中國銀行》、《靈魂課》、《十三個父親》、《驢打滾》等,被評論家喻為「靈魂捕手」。

電影點燃文學之夢

在鄉村裡長大的他,小時候經常放牛砍柴,物質匱乏的童年生活裡看電影是他最大的幸福,電影在他的童年記憶中佔據茼傶鰣垠n的一隅。

「電影對我影響太大了,於我而言是藝術的啟蒙。」 小時候朱山坡很少能接觸到文學類的名著,露天電影是唯一的精神生活。 逢年過節放映電影時,在山上放牛砍柴的他,即便柴還沒砍夠,也會趕茪荈坐U山之前回家,「經常翻山越嶺,以奔跑的速度去看電影」。

15歲那年,根據川端康成小說改編,由山口百惠主演的電影《伊豆的舞女》是朱山坡的文學啟蒙,點燃了他的文學之夢。回憶起當時看電影的場景、過程與感受,他至今記憶猶新,這部電影對他的影響是畢生的。「如此朦朦朧朧的美好的愛情,讓我怦然心動。從那時起,我就想成為一個作家,也要編出那麼好的故事,讓觀眾喜歡。」直到現在,這部電影以及原著小說他每年都要從頭看一遍。

朱山坡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的電影院承擔茷雃h不同的功能,既是政府會場又是學校禮堂,看一場電影要等很久,同時設備也很簡陋,熒幕很小,音響也不好。設備經常故障,停電斷片常常發生,焦急而又期待地等待維修,但往往是數小時後滿懷遺憾地離開。「那時的電影院吵鬧、爆滿。門口、走廊、窗台邊全都擠茪j汗淋漓的人,聚集茼U色人等,有人打架,有人抽煙,嗑瓜子的,甚至耍流氓的全都有。有一次還有個賣雞的小販,電影放映時還有雞叫聲此起彼伏......」朱山坡稱自己是個懷舊的人,在回憶這些場景時,他難掩懷念,眼裡閃爍茈芒,寥寥數語把我們都拉回到了那個瀰漫茼膘的電影院。

「電影院是小鎮的中心。我以為電影院會一直聳立在那裡,從沒有想過有一天它會消失。前些年,我回到家鄉,發現古老的電影院已經蕩然無存,原址和周邊蓋起了超市、傢具店和旅館,大街上來來往往的人好像再也不需要電影院。我長嘆一聲,心裡想,必須寫點什麼紀念這座寬大堂皇的灰色房子。」

電影院是人生舞台

「蛋鎮」是朱山坡以家鄉小鎮為藍圖而虛構出來的文學地名,這已經是第二次出現在他的作品裡,在他的長篇小說《風暴預警期》也有「蛋鎮」。處在兩廣交界處的家鄉信息閉塞,小時候迫切想要逃離的故鄉卻使後來的他魂牽夢繞,成為他創作的源泉。

「雞蛋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地方,閉塞但營養豐富,孕育荍き皛P生命,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會果敢地衝破蛋殼,破殼而出,這裡充滿茧L限可能。」在這個虛構的小鎮裡,人們異常閉塞、迷惘、孤獨甚至絕望,每一天都那麼漫長,卻都若無其事地活荂C電影緩解他們的焦慮和痛苦,溫暖了他們的內心和夢境,照亮了他們幽暗的生活,乃至慰藉了許多人的一生。

電影院只是個舞台,朱山坡重點來講述那個年代的人和事,展示鎮上居民生活的真實狀態,描摹有趣的靈魂,傳遞人世間意味深長的溫暖、淡淡的憂傷與哀愁。有對愛情的美好嚮往,有對理想主義的禮讚,也有對平淡無聊生活的反抗和對底層人物的悲憫。「在我的小說裡面好像很多美好但荒誕的願望都能實現,在上世紀那個年代,很多單純的人勇敢地做茩磞i所思的事情,每個人身上都閃爍茞z想主義的光芒,瀰漫蚢鼤z想主義的追求。」

寫作這本書時,朱山坡在北師大讀書,住在魯迅文學院,充裕的時間以及安靜的空間給予了他「天時地利」,自己寫作的靈感也常常「從天而降」,「有些東西對作家來說,不表達出來是不行的,關於蛋鎮電影院,我想寫得太多了,從來沒有寫得那麼痛快淋漓過。」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