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在前日結束的年會上,通過將比利時「阿爾斯特狂歡節」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除名,原因是今年狂歡節的活動上,出現被指是醜化猶太人的花車,引起猶太團體不滿,就連比利時政府也主動申請將之從名錄剔除。今次是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通過以來,首次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被除名。
「阿爾斯特狂歡節」是比利時佛蘭德大區城市阿爾斯特的傳統節慶,2010年獲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狂歡節的重頭戲為巨型花車巡遊,不少花車都會以諷刺時弊為主題,但今年3月狂歡節上,其中一輛花車卻以猶太人為主題,車上有兩個巨型正統派猶太教徒人像,特別強調他們臉兩側的長鬢髮、鷹勾鼻等特徵,並踩在一堆錢幣上,明顯是要諷刺猶太人「貪財」。
無視抗議 宣傳品印諷刺圖案
當日巡遊舉行後,多個猶太組織已向教科文組織提出抗議,組織當時向狂歡節主辦單位作出警告。不過主辦單位不但未有改善,甚至變本加厲,在明年狂歡節的宣傳品上,加入諷刺猶太人、穆斯林及教科文組織的卡通圖案。阿爾斯特市長迪賀斯更決定先發制人,本月3日宣佈主動放棄非物質文化遺產地位,又批評外界的指控「荒謬」,強調不會審查幽默內容。
比利時政府最終去信教科文組織,促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通過將「阿爾斯特狂歡節」除名。委員會指出,「阿爾斯特狂歡節」多次出現種族主義和反猶主義元素,違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最基本原則,尤其是《公約》第二條所列明、「符合現有的國際人權文件,各社區、群體和個人之間相互尊重的需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必要條件。
教科文組織:再無關係
教科文組織文化助理總幹事拉米雷斯表示,阿爾斯特有權繼續舉辦狂歡節,但教科文組織不希望與這個「對某些人是幽默,對我們卻是嘲弄個別社群」的活動扯上關係。
世界猶太人大會副主席貝尼茲里歡迎教科文組織的決定,稱「阿爾斯特狂歡節」充斥針對猶太人的偏見,向世人灌輸錯誤觀念。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