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教界:教師規範應較高

2019-12-16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姬文風)從世界各地個案所見,教育部門及學校對於教師於社交網站發表過激或歧視言論均採嚴肅態度,因應案情施以停職、開除,甚或吊銷教師資格等處分,只有香港泛暴派的教協會以所謂「發表私人言論」歪理為「黃師」護短。多名本港教育界人士一致表示,教師身份是傳道授業,言行規範理應較高,所謂「網上發言是個人言論,與教師身份無關」的說法根本不成立,促教育局應重新檢視現行處理教師失德個案做法,以符合公眾期望。

可處教半職設觀察期

「從傳統中國(觀念)來說,天地君親師;西方則把教師稱作『靈魂工程師』,均顯示教師身份之重要性」。教評會主席、前操守議會成員何漢權強調,社會尊崇教師的同時,自然會帶來行為規範,「教師身份既是經師(學問)也是人師(修為),一係唔好做老師,做得就要專業,要有所規範,否則如何教化學生?」

他又慨嘆,自6月的動亂以來,部分學界中人連基本道德底線都守不住,「我們常對學生講『向違法說不』、『對暴力說不』,但到頭來連老師都講『黑警死全家』,哪還有榜樣可言?」強調教育局要認真想想處理方法,不能單靠口頭警告,「從口頭警告到解僱,中間其實應該還有更多針對性的治理專業失德方案,例如是教半職及設觀察期,無犯事才返回全職,以起懲教作用,又或要求犯事者公開向受影響群體登報道歉等等」,以相應罰則適當處理不同個案,重新彰顯教學專業、要求和標準。

批教協因政見盲撐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指,社會對教師專業是很高期望,「而這並非只在你上班一剎那才有,下班回家就拋諸腦後。以所謂『個人身份』胡作非為,跟專業身份地位相違背,這類言論絕不成立」。他續說,正如醫生律師可被停牌一樣,教師理應也不例外,認為教育局可進一步參考其他專業的紀律機制,以確保失德個案可獲適當處理。

香港優質家長學會總幹事奚炳松認為,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為學生帶來重大影響,因此其職業素養理應較高,質疑教協的說法是因政見使然的盲撐,枉稱教育「專業」人員協會。他並認為,教育局應更主動處理同類教師失德個案「而不是等到坊間有好大動作,才隨便了事」,避免縱容事態進一步惡化。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