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助保存醫用物品質量 進口食品能更快入市場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廣州海關近日探索試點立體監管便捷通關改革,將互聯網技術與海關監管服務相融合,依託「線上海關」推行遠程監管驗放新模式,助力進出口商品通關再提速。其中,海關通過遠程監控手段,對一批來自香港的需要整改的貨物,在線完成數量核對和整改結果確認,而不像以前那樣需要海關外勤排期,貨物可以更快進入內地市場。
廣州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學檢驗科的姚真榮醫生3日上午在醫院的實驗室聯通「線上海關」,通過「特殊物品監管系統」,他向廣州海關所屬越秀海關申報一批血液製品已抵達醫院,預約進行遠程監管。
越秀海關關員接到企業申報信息之後,通過「線上海關」聯線企業,並遠程監督姚醫生拆封物品外包裝、逐瓶展示血液品外包裝上的標籤。姚醫生通過系統裡的視頻通話模式,將這批血液製品開箱檢查的全過程進行拍攝,視頻和圖像實時上傳,海關關員遠程驗核使用單位、物品標籤等內容是否與申報信息一致,第一時間將查驗結果錄入系統,並將視頻、照片等資料存檔,「線上」查驗過程全程不到20分鐘。
據介紹,廣州擁有突出的醫療資源優勢,單越秀區就有近140家醫院,每年對液體血清、凍乾血漿、模擬體液等特殊物品的進口需求量很大。姚醫生感慨說:「醫院進口特殊物品對運輸、儲存和使用時效要求非常高,譬如血液製品,它的保存質量直接影響了實驗結果的準確性。以前醫院收到貨物後,向海關申請到現場進行查驗,從預約排期到現場查驗可能需要1天-2天時間,現在推出『線上海關』查驗模式,貨到當天我們連線海關進行『在線查驗』,20分鐘就能投入實驗,為醫院節省了大量時間成本。」
企業倉儲用工成本下降
與此同時,廣州海關所屬的南沙海關關員現場查驗發現一批來自中國香港、貨值29.76萬港元的進口食品中文標籤不合格。為避免增加企業負擔,關員允許企業先將貨物提離至海關指定認可場所進行標籤整改。整改完成後,海關應用遠程監管手段在線完成核對貨物數量、判定整改結果,確認全部整改合格後,立即制發檢驗證單准予入市銷售。
「進口食品進口時大多未加貼中文標籤,這不符合我國法律法規和國家標準要求。如果在碼頭整改,企業要租用倉庫、僱傭工人加貼,都會增加企業成本。在企業倉庫整改,以前要預約海關人員到現場監管,需要等待排期,貨物上架時間也就延長了。特別是點心等節令性食品,時間就是金錢。」四洲(廣州)食品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報關部經理馮鉅標說,現在海關用遠程監管手段監督標籤整改工作,不用等待海關外勤排期,企業倉儲用工成本持續下降,貨物進入市場更快。
AI審證提審核率準確率
「過去,檢驗檢疫證書審核完全依賴人力比對,關員審核1份進口肉類檢驗檢疫證書,需要切換4個業務系統和網站,核對近20個要素,每份證書審核耗時約10分鐘-30分鐘,現場關員工作壓力大,人工核對的準確率卻難以得到完全保證。現在海關運用AI智能識別技術開發『智慧審證』功能,企業在『線上海關』上傳證書掃描件,系統自動校驗比對證書信息,2分鐘不到就完成證書審核,證書審核效率和準確率大大提高,通關效率大大提升。」南沙海關冷鏈查驗科副科長范樹勇說。
據了解,廣州海關針對進出口企業關心的海關查驗及查驗後續處置時間等通關「瓶頸」問題,積極改進監管手段,利用「線上海關」互動查驗功能,為企業提供在線遠程信息化監管服務,減少海關作業過程時間,有效為進出口企業減負增效。下一步,該監管模式還將推廣至更多海關監管作業現場和業務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