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戲曲天地 > 正文

中國傳統戲曲的現代化革新(二)

2020-01-05

拙文見報日已踏入新一年,祝願讀者們身心康泰,梨園子弟班運亨通。

上期引述德國漢學家及戲劇理論學家伊林娜博士評論文革結束後三十年中國戲曲的革新和試驗歷程及成果的文章──《中國傳統戲曲的現代化革新》有關恢復傳統劇目或以古代故事編寫新劇的現象。關於伊林娜博士的論述,我要加點補充,就是部分(可能是大部分)地方戲曲,經過上世紀五十年代「戲改」及十年文革禁演,傳統演出模式或方法已經失去原來的風貌,不少老戲迷慨歎新人演舊戲,舊戲變新戲。

在伊林娜博士的文章裡,指戲曲改革的第二方面是「對傳統進行翻新和補充」。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電影、電視和舞劇的影響下,北京首都京劇團體首先開始在京劇服裝上進行改革,不再注重戲服的傳統規則,而是漸漸採用舞劇中常用的緊身衣。老一代的行家對此很排斥,但是年輕人看起來卻很喜歡。除此之外,舞台的佈景也更加寫實,臉譜、髯口、貼片漸漸被面具取代,燈光方面也採用現代的聚光、追光,根據劇情的發展需要,經常也會在舞台的某點甚至是整個舞台噴灑煙霧以製造一種撲朔迷離的氣氛。

在戲曲的變遷中,很大的一部分是在樂器的改革方面。傳統戲曲的音樂伴奏主要由一個八到十人的小樂隊組成,而今伴奏的規模往往是這三倍之多。為了使從音響到音色方面表現得更加完美,樂隊加入了吹奏樂器和東西方的管弦樂,比如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傳統京劇伴奏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京胡,原來的材料是用絲弦,現在也大部分以鋼絲弦取代。不過,通過這種取代,雖然可以讓樂器的使用壽命更長,但是音色上的差異,有心人還是可以聽得出來。二零零六年,昆劇《桃花扇》由江蘇省昆劇院被改編重排。在這一新排版本中,樂隊的規模已經擴大到甚至需要一個指揮的程度。樂手不再像在傳統演出中一樣坐在舞台的一側,而是坐在舞台的後半部,通過一面特殊材料製成的薄幕與演出舞台隔開。在現代的燈光效果處理下,在劇情需要的時候也會成為舞台佈景的一部分。

上述的改革早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已曾在香港的粵劇出現,但基於種種原因未能流行起來,製作成本是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演員和觀眾認為部分改革破壞了戲曲表演的美感。 ■文︰葉世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