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在電腦噴畫還未盛行的年代,戲院外的電影宣傳廣告是由人手繪畫而成的,雖然電影「落畫」後海報即被拆走,但事實上每一幅作品都傾注了創作者的心血。這個行業在香港存在了短短數十年的時間,因為技術進步,令人手繪製的戲院廣告在上世紀90年代起漸漸式微。雖然行業不敵時代巨輪,但對於「老行尊」姜志名而言,他仍然希望能讓更多香港人認識這個行業。「我覺得自己有個使命感,希望能為這個行業做一些事情,以其他方式讓這個行業傳承下去。」■採訪: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慧恩 圖片由受訪者及主辦方提供
掐指一算,姜志名在戲院廣告畫行業打滾30多年,畫過無數的戲院廣告,筆下粒粒天王巨星。在上世紀80年代,電影業正經歷黃金時代,戲院廣告牌畫師每天密密畫,接Job接到手軟,收入豐厚。「兒時常聽說學畫畫將來要乞食,我覺得自己都算好運吧!」他憶述。然而,隨荇犮N發展,在上世紀90年代,手繪戲院廣告漸漸被電腦噴畫取替,戲院廣告牌畫師的角色也漸漸淡出舞台,黯然消失於大眾眼中。訪問時,姜志名隨身攜帶一本相冊,裡面貼滿了舊時工作的照片。可會懷念舊時的日子?「你擁有一樣東西時,可以長時間擁有,也可以瞬間消失,你不能控制。就算你覺得那樣東西很寶貴,除非你真的花很多人力物力把它保留,否則始終都會消失。」
自小不愛讀書愛畫畫
姜志名自小喜愛畫畫,在15歲那年,適逢暑假,任職臨時演員的姜爸爸,在片場認識了一些畫戲院廣告畫的人,便順勢送姜志名到一間名為孔雀美術廣告公司的地方做暑期工。當年,「孔雀」在行內已甚有江湖地位,其創辦人劉煒堂與利揚、黃金及余福康在行內並稱「四大天王」。在那裡做了短短數月的暑期工,自知不是讀書的材料,相隔一年,姜志名索性正式拜劉煒堂為師,正式開展了戲院廣告畫師的生涯。
拜師學藝的日子,過得不易。那些日子,姜志名形容主要負責一些「下欄洁v,例如搬搬抬抬、清潔或刷板等的苦工。雖然未有機會碰畫筆,但卻一直抓緊每個偷師機會,默默觀察師傅和師兄如何畫畫。「兒時爸爸帶我到戲院看電影,都會默默望茖爾怐獐s告畫,那時便訓練了我們的觀察力。所以,當我觀察師傅畫畫時,都會留意他那些細微的動作或習慣。」縱然掛在戲院外牆的作品沒有他的份,但每逢放工後,他便拿起爛掉的木板練習作畫。功力一點一滴累積下來,跟隨劉師傅十多年後,姜志名便脫離師傅的庇蔭,隻身向外闖。不過,多年來他一直保持謙卑的態度:「雖說是三年滿師,但其實整輩子都在學習吧。」所謂學海無涯,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廣告畫風格幾歷變遷
在電腦噴畫還未普及的年代,戲院廣告張張都以人手繪製,如假包換。第一幅出自姜志名的手的作品,便是《半斤八O》。「那時師傅外出旅行,就把工作交給我們,當時真是既緊張又興奮。踏出了這一步後,往後執起畫筆也就更加得心應手。」雖然每當電影落畫後,那張專屬的廣告畫便光榮結束了任務,不過,這並不等於它沒有藝術價值。事實上,在繪畫廣告畫的過程中,廣告牌畫師對繪畫技巧及外在事物的頓悟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是你要對繪畫技巧、基本繪畫元素,甚至香港的繪畫歷史有認識。而更重要的就是你能否鍛煉出仔細的觀察力,把你所觀察及理解到的,放進作品中。」
作為繪畫形式的一種,原來不同年代的戲院廣告畫其風格也經歷幾許變遷。「我們都是華南來的比較多,最初的作品會有類似水墨的效果。後來有第一批香港的人到了外國學習西方的繪畫技巧,所以風格會是傾向油畫的寫實效果。」後來,隨茈誚a電影業的發展越來越蓬勃,畫師也由過往的慢工出細活,變得既要追求品質也要追求速度。「油畫是很耗時,後來就轉了水性顏料,所以風格又再有少許不同。」創作戲院廣告畫有別於一般的人像作品,裡面的人物皆建基於電影的故事。「例如周潤發,他在《英雄本色》和《賭神》的性格就截然不同,故無論是色調還是筆觸,均會盡量跟隨電影的故事或氣氛。」而數到最考功夫的地方,則必定是畫眼睛。「眼神是會說話的,要把眼神精準地畫出來,難度很高,而且還要畫到那麼大。 」用行內人的比喻,畫眼睛就猶如捉毒蛇。「兒時常聽師兄說,畫眼睛就好像捉毒蛇的手,亦即捕捉眼神時落手要十分精準。」
廣告畫九十年代被取替
香港以往有「東方荷里活」的美譽,當年本地電影業百花齊放,故當時戲院廣告畫師不愁工作,姜志名憶述,當年好景時,一個月能有數萬元收入。讀藝術等於乞食,在那個時候顯然不適用。然而,再高超的技藝,也不敵時代的洪流。自從電腦噴畫出現後,便漸漸取代了手繪作品。 而姜志名的職業生涯亦以名導史提芬史匹堡的《侏羅紀公園》的廣告畫作結。戲院廣告畫大約在一九九幾年時開始式微,到2000年左右絕跡。「有次放工後,打算到銅鑼灣的戲院看看那些廣告,豈料已經完全消失,少不免有點失落。」
「有時你看到其他地方如日本或台灣仍然保留這種職業,你就會覺得可惜。」說到這裡,姜志名有點感慨。「雖然現時香港人對藝術的接受程度比以往高,但始終在商業角度來說,會覺得不太值得。無論是商業價值還是藝術價值,在香港好像不太被接受。但其實有人喜歡從事這個行業,是因為他喜歡這門藝術。他們會不斷提升這門藝術的層次,但可惜在香港並沒有給予他們充裕的時間。不過,短短幾十年間,在香港這個小小的地方能造就『四大天王』,香港人真的很勁。」離開老本行後,姜志名於香港演藝學院從事教學工作,六月退休。現時年輕一代普遍對這個行業無甚認識,而姜志名則仍很希望大眾對這消失的行業認識更多。最近,正於九龍城廣場舉辦的「全齡.傳承.擁抱愛」光影聖誕城展覽中,便展出了姜志名親手創作的廣告畫。「我覺得有個使命感吧,有時能代表這個行業,帶給大家共同回憶,也算對這行業有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