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成為建築師這個夢想的時候,吳浩恩還很小。跟着家人經過任職土木工程師的外公參與建築的大橋,聽到大家語帶驕傲地讚嘆,她懵懂地感到,這是一件有意義的大事,建築師這個種子就這樣埋了下來。
吳浩恩猶記得讀中學的時候,中文課上有這樣一篇文章,叫作《水的希望》。文中的那一滴不甘心終日遺留在一個美麗的花瓶中,奮身成功自由遨遊天際的小水珠,在她的心中一直揮之不去。「我要到外面的世界去,我要在太陽光下面閃着千變萬化的光,我要到永沒有盡頭的溪澗裡去,唱出自己願意唱的歌。」呂夢周筆下的那顆頑固的小水珠,直至近年,吳浩恩再研讀一次,方才悟到了其中深藏的含義。
近來,在美國求學、執業多年,已是知名建築師的吳浩恩為荃灣D.PARK愉景新城打造一方以日本室外彈床為靈感的室內兒童遊樂場,便不時想起那顆小水珠。「水有更大的理想。」文章對她的激勵很大,也同時帶去了靈感,「我在做這個設計的時候一直不斷聯想到它。」Puffy Park由水這個概念構成,成為了分別由雲的狀態構成的柔軟且堅韌的彈跳床、由雪的狀態構成的氣球,甚至根據愉景新城特有的天窗打造出的陽光折射。
「香港有興趣將日本在室外的彈床引入,但是因為室內室外的不同,有很多設計需要改動。比如在日本當地,處於室外的時候是和天然的地勢相呼應,但是室內沒有這個條件,所以怎麼才能夠讓設計統一一些?很多安全性、技術上都要做改動。」吳浩恩說。
她自中學起便前往美國求學,因為覺得香港的教育體系是很早便要選科,她感到美國的學習更能接受較為「全面」的知識,「我覺得作為建築師,要對很多學科有一定的了解。」而學成之後的她一直希望能夠涉足遊樂場,尤其是自己成為媽媽後更甚,她認為遊樂場給人的感覺是很歡樂的,設計遊樂場是根據小朋友的眼光去做,這是很有趣的。她說:「當收到這個邀請的時候,我是很興奮的,第一時間就答應了做這個項目。」
絕不做「花瓶母親」
自認是個「很貪玩的人」,懷着孩子的童真當了媽媽,但吳浩恩絕對「不要做一個花瓶母親」,希望能夠成為小時候途經大橋上想像中那種「做出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的人。「剛剛開始讀建築的時候,想做遊樂場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覺得很快樂。」成為母親之後,吳浩恩覺得這份使命更大了,「這是第一個我可以將建築師和母親這兩個角色結合起來的項目,所以有很多位置會和自己『爭執』。」作為建築師,她當然希望有突破,但是作為母親來說,盡可能的安全才是第一考量。
現在的吳浩恩,眼睛裡顯然有一個母親的自豪,她希望自己不做一個過度保護的母親:「我小時候的遊樂場是比現在好玩的,那個年代的攀登架是有很強的幾何關係的,現在則感覺比較公式化。」她認為安全意識是其中一個原因,「社會上給予的各方面壓力越來越大,使家長越來越緊張。現在的小朋友沒有時間生病、受傷,過度保護的同時也流失了很多東西。」
「建築師是我的夢想。」吳浩恩很嚴肅地說。當想做建築師的種子播下之後,城市中的建築就變得不一樣起來,經過的香港不少的建築,她能夠辨認出建築大師貝聿銘的手筆。但是,這個夢並沒有得到父親的支持,甚至「派出」不同的親戚朋友來說服她。
「其實很有趣的,十五六歲的小朋友,哪裡知道建築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但當時就是有這一份執着。」因着這份執着,她早早便決意要前赴外國求學,學習更廣博的知識,所幸最終獲得了父親的支持,她回首再看,也很感謝家人的支持。
「建築是建設一個城市的基本,我能夠參與、成為這一部分,是很自豪的,這是我的『身份』。」她說。■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