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學語習文】場上君子之爭 培養政治道德

2020-01-15
■羅家倫■羅家倫

羅家倫《運動家的風度》一文是初中中文科的經典範文之一。文中對何謂「運動家的風度」作了充分的闡述。

他從最基本的「健康的體力,是一生努力成功的基礎」,再引希臘人的看法,認為:「健全的心靈,寓於健全的身體。」再及至對群體發揮的作用:「培養團體內部的共同意識和生活。」運動對個人能「發生一種自然的美感」,也能「養成人生的正大態度,以陶鑄優良的民族性。」

羅家倫又析縷分條地說明「運動家的風度」:

一、「君子之爭」--「守茪@定的規律,在萬目睽睽的監視之下,從公開競爭而求得勝利的;所以一切不光明的態度,暗箭傷人的舉動,和背地裡佔小便宜的心理都當排斥。」

二、「要有服輸的精神」--「按照正道做,輸了有何怨尤?」

三、「有超越勝敗的心胸」--「要達到得失無動於中的境地。」

四、有「任重而道遠」和「貫徹始終」的精神--「賽跑落後,無希望得獎,還要努力跑到的人,乃是有毅力的人。」

他的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國人能「積極的從運動場上來培養民族的政治道德」。

羅家倫是「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作為北京大學的學生,「五四」當天,他被推舉為學生代表到各國使館遞送《意見書》。他與傅斯年曾共同創辦了《新潮》雜誌,推動「新文化運動」,是《新青年》的重要盟友。及後他留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德國柏林大學等。回國後不久,擔任國立化後的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其後更擔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十年之久。

位於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在民國初年經歷了重大的變化。清末原是地方性的師範學校,進入民國後改組成為南京高等師範學院。後來,在江蘇士紳們的努力下,得到北洋政府的確認,成為國立東南大學。1927年,國民政府北伐成功,定都南京,將該校擴充,成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由張乃燕擔任首任校長。及後國民政府提高該校的地位,使其成為全國性的最高學府,因而易名為國立中央大學。

由一所地方性的高等學院到全國性的最高學府,中央大學走過了一段非常曲折的歷史。南高師及東南大學年代,該校的辦學經費得自富庶的蘇浙地區,重視教育的江南士紳恰到好處地分清地方基礎教育與大學教育的經費。雖然後來北洋政府冠以「國立」二字,經費仍由地方負擔。

由於民初國家力量的薄弱,學校也得到了自由而寧靜的學術環境。及至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東南大學先成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再成為國立中央大學。作為全國最高學府,政治的不斷滲透、與地方基礎教育爭奪經費的拉鋸、因各種原因而出現的學潮,使這原本學風淳樸的大學成為燙手山芋。最終由北京大學出身的羅家倫來領導這所不安的南方學術重G,使其重回正軌。

羅家倫把重整中央大學的步驟分「安定」、「充實」、「發展」三期。以「誠」、「樸」、「雄」、「偉」作為該校的校風。他以提倡歷史與體育的教育意義來培養學風。1933年5月,羅專門為南京四校聯合運動會寫了《運動會的使命》一文,他指出運動的目的「第一,是增進民族健康,養成健全的體魄。第二,是培養運動家的風度,以為民族的道德模範。」又說「我所謂的『運動家的風度』,就是中國古代的所謂『君子之爭』」。

於《在運動埸上訓練國民的政治道德》一文中,他又提出「運動會的意義在於訓練國民的政治道德,包括恪守紀律,在大眾的監督之下作公開的競爭;失敗了能坦白認失敗,重新振作。」在《現代青年的修養》一文中,他又指出:「運動家在競賽的時候情願光榮的失敗,不情願不名譽的成功,運動家的道德就是不作假、不僥幸。」可見,在重整中央大學的學風時,提倡「運動家的風度」是羅家倫的重要手段。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立中央大學遷至重慶砂坪壩,羅家倫每周向學生演講。1942年把講稿整理成《新人生觀》一書,《運動家的風度》便是其中一篇。

提倡「運動家的風度」是羅家倫重整及鞏固中央大學的重要手段。在這基礎上,他要藉茪j學教育「建立民族有機文化」。在日本侵華的背景下,他要仿效德國的柏林大學,在拿破崙的侵略時,以大學的教育發揚德意志的精神,使德國國民團結一致對付外敵。可見,《運動家的風度》一文有其時代的烙印。對於中央大學的歷史發展,學者許小青教授的《政局與學府》一書,對其有深入的分析。■陳仁啟 作者介紹︰任教中學中文科超過20年。香港大學教育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

隔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